我要克制自己
——培養孩子強大的自制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上課時不是做小動作,就是竊竊私語;一回到家就看電視,一寫作業就坐立不安;課外作業馬虎了事,甚至時常打折扣;喜歡吃零食,亂花零花錢……說到底,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其實,孩子的自制力與我們所要闡述的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高度自制的孩子往往更能克服自己的玩心,認真學習。事實上,我們發現,孩子的良好習慣是連貫的,自制力提升了,專注力也就有了,不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有一個過程,那就是從“他制”到“自制”。孩子養成了一定的自制力,對于他們以后的成長和發展有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曾做過這么一項實驗。
一天,他來到一所幼兒園,挑選出了某個班級的所有四歲的小朋友,然后,發給他們每個人一塊軟糖,并告訴他們,他有點事,大約二十分鐘就會回來,如果誰能再他回來前還保存著這塊軟糖,那么,誰就能獲得第二塊軟糖,而假若誰做不到,自然就沒有。
結果,如沃爾特·米切爾所預料的,有些孩子很饞,就吃掉了這塊糖,而有的孩子為了得到第二塊糖,便堅持了二十分鐘。為此,沃爾特·米切爾記下了這些孩子的名字,并對他們做了長期的跟蹤調查。
等到他們高中畢業后,米切爾發現,原先那些堅持了二十多分鐘的孩子有這樣一些更為優秀的表現:他們有很強的自信心,更獨立、積極、可靠,能夠很好地應對挫折,遇到困難不會手足無措和退縮。而那些沒能堅持的孩子長大后大部分都表現出退縮羞怯、經不起挫折失敗、好妒嫉、脾氣急躁。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在學習成績上也有顯著的差異,前一種孩子的學習成績遠遠要好于后一種孩子的成績!
這個實驗的最終結果表明,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人生的未來。那么,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自制力呢?
1.培養孩子多看書、多思考的習慣
讀書和思考是培養孩子安靜的性格和強大的自制力的必備方法,不過,讓孩子愛上讀書并不是一兩個月就可以做到,這需要長時間的修養和熏陶。我們父母也要在平時多閱讀,培養全家安靜讀書的氛圍。
2.制訂目標,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孩子的自制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為自制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孩子下了決心就能獲得的。
拿學習來說,在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的過程中,他如果決定從明天起好好學習,要每天學習10個小時以上,那么,他很可能因為沒有達到目標而氣餒,而如果你先給他定一個較為合理的目標,比如,他可以在第一周時每天學習1個小時,少玩15分鐘;倘若做到這一點的話,第二周每天學習1個半小時,少玩20分鐘;再做到這一點的話,就可以每天學習2個小時,少玩30分鐘。慢慢地,他便會發現,自覺地學習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而自制力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任何壞習慣的改變或好習慣的形成都可以采取這個方法。
3.必要時要使用強制的方法來約束孩子
生活中,孩子的很多習慣總是養不成,比如,便后洗手、飯前飯后洗手等,你只是簡單地提醒幾次,孩子可能還是會忘記,對此,你不妨經常叮囑孩子,這樣,他就能記住了。要知道,“強制出習慣”是個不折不扣的真理!可見,在養成好習慣,去除壞習慣的初期必須靠父母的強制作用進行約束。
4.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如果你是一個自制力差的家長,你又怎么能奢望你的孩子自制力強呢?因此,你必須重視言傳身教的作用,在舉止、談吐和生活習慣方面都為孩子做出一個好榜樣。
另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自制力也和我們的身體一樣,也是有極限的。事實上,那些冠軍運動員、獲得非凡成功的生意人以及諾貝爾獎科學家,他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他們也不會對自己太過苛刻,他們也允許自己偶爾偷偷懶,允許自己犯錯誤。雖然他們在為一些遠大的目標而奮斗,但是他們也能夠容忍有時不能達成這些目標時的挫折和失望。他們知道自己能夠繼續努力、改善工作。同樣,我們訓練孩子的自制力,也不可太過苛刻,孩子做不到反而會喪失自信心,給孩子一定的彈性空間,才能讓孩子學會調整自我,迎難而上。
上一篇:成功男士面前,別丟了自己的身份
下一篇:打開思路,努力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