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利得定理——用寬容之心對待不同的想法
托利得定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托利得提出的。它的含義是,看一個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只看其腦子里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于其處世行事。這個定理強調的是思想可以相反或者有某種混亂之處,但行為方式卻一定要一致。
生活中我們也往往有這樣的體驗,遇到某件事,心理是非常矛盾的,但是我們的行為卻要遵循其中的一個原則。在某些著作當中,我們往往會明顯看到作者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在遇到重大事件之時,我們往往是矛盾的,希望事情向著某個方向發展,但同時又害怕真的出現這種狀況;我們贊成唯物論,但心中又對某些唯心論的觀點極為欣賞;喜歡享樂,又害怕享樂帶來嚴重后果,所以又禁止享樂。
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寬容,因為你和別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承認這種差別并容忍這種差別,遇到和別人的沖突,寬容對方,往往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宋史》中有這樣一段小故事:一天,殿前都虞侯孔守正和大臣王榮在北陪園陪宋太宗喝酒,結果兩人喝得大醉,竟在皇帝面前比起功勞來,誰也不服誰,而且越來越起勁,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應有的君臣禮節。侍宴的人見二人實在不像話,就奏請宋太宗將兩個人抓起來送到吏部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只是一笑了之,吩咐把兩個醉鬼送回家。
第二天,兩人從沉醉中醒來,越想越后怕,連忙進宮請罪。宋太宗看兩個人戰戰兢兢的樣子,便裝作記不清的樣子,輕描淡寫道:“昨天我也喝醉了,究竟發生什么事了?”一場風波就這樣被他化解于無形,兩個臣子自然感恩戴德,做事更加用心。
正是有了宋太宗的寬容,才有了大臣們對他的尊敬和愛戴。其實這件事情鬧到吏部或者故作寬容地說開對兩個人和宋太宗都沒有好處,以后君臣相處起來也更是尷尬,所以裝糊涂無疑是最好的方法,為幾個人都保留了面子。
這就是托利得定理的精髓:無論你有多惱怒和矛盾,都需要衡量利弊,清醒之下再下決斷,不要因為情緒的矛盾或混亂而影響自己的為人處事。要考慮應該怎樣處置才最有利,而不是考慮自己喜歡怎樣處置。
在這一點上,面臨越大的事情越要仔細思量。秦穆公十二年,晉國旱災,派人來秦國請求米糧。臣子丕豹不贊同援助對方,并勸說秦穆公趁著饑荒攻打晉國。秦穆公問公孫支,公孫支說:“哪個國家會不鬧荒災歉收啊,哪能不給?”問百里奚,百里奚說:“是晉國國君夷吾得罪了國君,他們的百姓有何罪?”于是秦穆公就撥糧救濟了晉國。長長的運糧隊伍,從秦國都城一直到晉國都城都接連相望。
兩年后,秦國饑荒,派人去晉國請求糧食支援,但是晉君不但拒絕了,而且于次年九月趁火打劫興兵攻秦,結果被絕望的秦軍活捉。秦穆公懂得施恩,最終他的后代子孫統一了六國;晉惠公只懂得奸詐、謀略,幾次三番背信棄義,沒有大德,最終失道寡助,落得階下囚的下場。
在是否應該援助對手這樣的大事情上,每個人可能都非常矛盾,而之前就有嫌隙的兩個人肯定會更加矛盾,兩邊的朝臣也都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用哪種思想作為指導原則,只看一個人是否能夠從人心、大局出發而已。秦穆公慷慨幫助自己的對手,結果贏得人心;晉惠公趁火打劫,兩番“以怨報德”,最終“失道寡助”,沒有力量和其他大國爭衡了。
心理應用:
上一篇:戰勝困境,要有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下一篇:執行力:把想法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