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很重視運動
魯迅是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魯迅原學醫,后從事文藝和教育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2年去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1918至1926年間,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等專集。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逐漸放棄了進化論思想。
1930年起,魯迅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等進步組織,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了不懈的斗爭,粉碎了反動派的文化“圍剿”。
魯迅先生生前很重視體育運動,他幾次引用英國教育家洛克的一句名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
他在晚年也常對青年們說:“運動原是很好的”。這話聽起來很平淡,但卻是他長期戰斗生活經驗的深刻總結。
魯迅先生在青年時代就是一位熱衷于運動的“名人”。他在南京陸師附設的礦路學堂做學生時,課余時間苦練騎馬,掌握了騎馬的技術。后來,他在日本東京學習,又是中國留學生中第一批名參加柔道訓練者之一。
魯迅先生愛好運動,源于他對運動有深刻的理解。他曾這樣高度評價運動的價值:同樣是人的手腳,經常運動的跟不注意運動的人,就截然兩樣。他在《寡婦主人》一文里舉例說:——雖然是天賦的東西,但倘沒有相當的刺戟和運用,就不發達。譬如同是手腳,坐著不動的人將自己的和鐵匠挑夫的一比較,就非常明白。鐵匠挑夫是手腳運用不息的勞動者,所以他們的手腳遠比“坐著不動的人”的健壯有力和發達。
魯迅先生由于深明運動的意義,又注意鍛煉身體,因此,他雖然是握筆的文人,但他并不像一個“文弱書生”,而像一個健康、靈活的運動員。許廣平同志對別人說:“周先生在北京時,有時開著玩笑,手按著桌子一躍就能躍過去……”
魯迅先生對如何科學地鍛煉身體,也有深刻的見解。在魯迅看來,一般體質衰弱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強健,但身體的強健,并不是一味依靠“休息”和“營養”,而是需要注重經久不懈的鍛煉。
孫伏園先生回憶道:我是一個什么事情也不會動手的人,身體又薄弱,經不起辛苦,魯迅先生教我種種保護身體和鍛煉的方法。
魯迅先生認為,體質“薄弱”的人,從事鍛煉更應該有一個科學的態度,倘是縮手縮腳固然不行,單憑一股熱情蠻干也是不對。他在早年所編的《生理學講義》里,明確地提出:“體羸及病疝者,運動宜擇其易”。“運動之時間及速率,宜以漸進,徐徐益其度。”這就是說,體質弱的人運動應該先從容易開始,以后再慢慢提高運動的速率,增加運動的強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慣以“胖”或“瘦”作為身體好與不好的標準。
魯迅先生則認為,這種觀念實際上并不準確。譬如“胖”,便不足以說明身體的強健。要“胖”得肌肉結實,有彈性、富光澤,這才是真正強健的標志。
如果一個人忽視體育鍛煉,單是靠所謂“吃得好”,發“胖”了,這種臃腫的“胖”其實正是一種病態。
魯迅先生在《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里曾寫道:“人必有所缺,這才想起他所需……富翁胖到要發哮喘病了,才去打高爾夫球,從此主張運動的緊要。”有些青年發“胖”了,希望自己能“瘦”一點,于是寫信向魯迅求教,想借助于某種藥物來達到目的。魯迅先生即在復信里指出:任何藥物都未必有效,根本的辦法是要重視運動。他在給同鄉青年章廷謙的信上寫道;與其胖也寧瘦,在兄雖也許如故,但這是應該由運動而瘦才好,以瀉醫胖,在醫學上是沒有這種辦法的。
魯迅先生非常熱愛和關心青年的成長,教導他們要鍛煉好身體,他說:“身體不強健……這于戰斗是有妨礙的。”因此,他希望肩負將來的青年們,不但要有革命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有強健的體質。魯迅先生在廈門大學執教時,他感到值得高興的事情之一就是:“此地之學生似尚佳,清早便運動,晚亦常有……”因為在魯迅先生看來,“運動”將會給青年一個“健全的身體”。
著名的體育教授馬約翰曾說過:“動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長壽的秘訣”。魯迅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實證。他從小身體單薄、瘦弱,在青少年時曾感染了肺結核病,如不經常運動,不注意健康,就很難想象在以后“風沙撲面,虎狼成群”的歲月里,他怎樣用那支筆承擔著與敵人搏斗的艱巨任務。
魯迅先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忘我地工作著,當他晚年痼疾發作的時候,他謝絕了出國就醫,堅持在中國的土地上為中國人民戰斗到最后一息。一位為他診斷的歐洲肺病專家,對魯迅能有這樣強的抵抗力感到吃驚,稱贊魯迅是“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
魯迅先生曾寫信告慰他的母親:男蓋從少年時即有肺病,至少曾發病兩次,又曾生重癥肋膜炎一次……但當時竟并不醫治,且不自知其重病而自然痊愈者,蓋身體底子極好之故也。魯迅先生所說的“極好”的“身體底子”,就是他從青少年時代就很重視體育鍛煉的結果。
上一篇:駱玉笙健身有道
下一篇:鮑君神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