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用人不疑
李世民即唐太宗,他在隋朝末年隨父李淵起兵。隋亡,李淵稱帝,為唐高宗,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玄武門之變后即位為皇帝。他當皇帝以后,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言納諫,勵精圖治。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馬官,經(jīng)常出謀劃策,多次勸李建成殺死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以太子的身份處理政務,把魏征招來罵道:“你為什么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系?”
眾人無不為魏征捏著一把汗。魏征卻神色自若地說:“先太子若聽我的話,必無今日之禍!”
他豁出性命,準備被殺頭。不料,李世民反而贊揚他的才華和敢于直言,任命他為詹事主簿和諫議大夫。從此,魏征跟隨在李世民身邊,專門掌管侍從規(guī)諫事務。
李世民唯才是舉,精于用人。他即位后,大力整頓朝綱,決心治理出一個太平盛世。但是,新朝伊始,百業(yè)待興,朝廷內(nèi)外,事務繁重,需要人才的地方太多了。
早在他當秦王時,就靠心腹大臣房玄齡等人招來許多治國人才。這時,他更認識到選拔人才對治國安邦的極端重要性。他選拔人才不計較出身和經(jīng)歷。
在唐初的大臣中,有不少人出身于不入流的小官吏,如張玄素、孫優(yōu)伽等。貞觀五年,李世民為了使朝廷中的官吏能進獻治國大計,從中發(fā)現(xiàn)人才,曾發(fā)動中央文武百官對政事各抒己見。
中郎將常何在書中一下子提出二十多條建議。李世民看奏章寫的如此有水平,甚為驚訝,同時又覺得有些奇怪,因為太宗早知常何出身于武夫,平時不學無術,沒有多少學問,想知道個究竟,便詢問常何。
常何直截了當?shù)卣f:“這不是我寫的,是我的客人馬周寫的。”李世民立即召見馬周,把這個窮困潦倒的書生一步步提上來。
李世民用人心正不疑,君臣肝膽相照。他經(jīng)常用歷史上的一些君主因用人多疑,枉殺忠臣,導致君臣關系緊張,直至亡國的事實告誡自己。眼前隋煬帝的教訓,是他的一個很好的反面教員。
李世民深知猜忌多疑的危害。他認為,對于一個人才來說,要么不用,用則不疑,既用又疑,則必不能盡其才。“玄武門之變”前,為李建成出謀劃策的骨干分子都是李世民的死敵,但事變之后,李世民都把他們收為自己的部下,化敵為友,還重用了魏征這樣的人。
李世民以至誠治理天下。他認為君臣能夠和睦相處,肝膽相照,臣下才能竭忠盡力,有所作為,他說:“一旦國君對大臣懷疑,人們就不敢暢所欲言,下情便不能上達。這樣,要求臣下盡忠報國便不可能了。”
特別對那些經(jīng)過長期考驗,忠心耿耿的大臣,更要重其大節(jié),不可吹毛求疵,尤其不可輕信讒言,率意懲處,否則后果往往不堪設想。
所以李世民對那些在皇帝面前說人壞話,專事攻擊別人的官吏,特別警惕。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率大軍征伐高麗,在洛陽停留。臨行前命令房玄齡留守長安,受權處理朝廷一切事務。
有一個官員當面對房玄齡說,我要向皇帝告狀。房玄齡問他,你告的是誰?此人毫不掩飾地說,我要告的就是你!這件大事,出在皇帝不在朝中的時候,房玄齡不敢隱瞞,便用驛馬送他去洛陽,面見皇帝。
李世民聽說房玄齡有公文送告狀人,已經(jīng)猜出大概,命令衛(wèi)兵持兵器立于面前,然后引見來人。問道:“你走這么遠的路來到這里,是告何人?”
那人答道:“告房玄齡!”
李世民厲聲喝道:“果然如此!好大的膽,推出去斬首!”
事后對房玄齡說:“你太不自信了,以后遇到類似情況,完全可以自行處理,不必報告!”
李世民既善于用人之長,不求全責備,又注重德才兼?zhèn)洌乐关嫉玫馈@钍烂裨鴮Ψ獾乱驼f:“治國的根本在于得人。我讓你們舉賢薦能,可至今也沒有看到一個。這是為什么呢?”
封德彝有點委屈,回答說:“不是臣不盡心,而是眼下確實沒有治國人才呀!”
李世民說:“用人如用工具一樣,工具各有各的用處。俗話說,堅車能載舟,犁田不如牛。古代圣明賢君都是從當代選拔人才,從來不會在別的朝代選人。只怕你不識才而埋沒了當代的人才。”
他在注重人的才能的同時,尤其重視官員的品德,他曾說:“朝廷如果選用一個正直的人,所有善良的人都會受到鼓勵;如果用一個壞人,佞人便蜂擁而來。”
他還認為國君是身軀,臣民是影子,軀干挺直,影子自然不會彎曲;國君是源頭,臣民是溪流,只有源頭清,溪流才不會混濁。由于李世民善于納諫,精于用人,使國家日益繁榮昌盛,他不愧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杰出君主。
上一篇:曹操招募團結人才
下一篇:李愬體憫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