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提前準備
——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家庭中,可能不少家長發現,孩子似乎總是有做事慌里慌張的毛病,明明說好第二天全家郊游,但是到了目的地卻發現不是少帶這個就是忘了那個;上學到了學校后總是忘帶課本;學習上毫無計劃性,學習效率也不高……其實,孩子有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完全是缺乏計劃性的表現,如果我們父母不加以引導,久而久之,會造成孩子做事不認真專注且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更別說孩子能認真學習了。
為此,在對孩子進行注意力訓練的過程中,我們父母要著重培養孩子做事的計劃性,告訴孩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制訂劃并按照計劃實施,才能減少失誤、保證效率。
我們先來看下面的案例:
林女士的女兒圓圓7歲了,剛上小學一年級,開學的時候,老師就說要來家里做一次家訪,林女士想讓女兒來接待老師,因為在這之前,她也一直有意訓練孩子接待客人的能力,而且這次來的客人是老師,如果女兒能談吐大方、彬彬有禮地與老師交談,對于提升女兒的自信是十分有幫助的。
不過,林女士擔心一點,女兒畢竟還小,如果不給予指導的話,可能還是會手忙腳亂,所以,老師來的頭一天,她就告訴女兒,老師要來家里做家訪,希望她來做這次接待的主人,這樣是為了讓女兒有個心理準備。其次,她告訴女兒,老師來了之后,要熱情打招呼和迎接,將老師引進客廳人,然后問詢老師的口味,要為老師準備茶點。最后,明確老師家訪的目的,與老師大方交流,而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會接待,但主要接待任務還是交給她。
圓圓果然沒有讓林女士失望,老師第二天做完家訪告訴她,圓圓是個很懂事乖巧的孩子,而且,才只有7歲,就能如此待人接物,確實很難得。聽到老師這樣的贊美,圓圓更開心了。
這里,林女士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可謂是用了心的,讓孩子做接待客人的小主人,并告訴孩子做足準備工作,不但給予了孩子實踐的機會,也避免孩子因經驗不足而受挫,是對孩子接待客人的最好歷練。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如何教育孩子做事有計劃性呢?
1.讓孩子養成凡事做計劃的習慣
有備無患,凡事預則立。多小的事情,都要讓孩子有做計劃的意識,這道工序不是簡單的程序,不僅是鍛煉孩子做事嚴謹的一種手段,也是讓孩子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處理能力的機會,是讓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
2.凡事問問孩子怎么計劃的
父母幫助孩子做計劃,不是將自己的所有想法都體現在本屬于孩子的計劃中,而要問問孩子,這件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計劃的。在父母的鼓勵和示意下,孩子說出自己的計劃,這時父母再根據具體情況,幫助孩子完善計劃,給孩子分析什么問題可能遺漏了,什么問題可能沒必要。在這期間,從始至終以建議的口吻,讓孩子有“自己是計劃書的主人”之感。
3.與孩子一起制訂計劃表
父母可以設計一份工作計劃表,并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有了父母的參與,不但能提升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更能幫他們減少失敗的可能。
4.讓孩子處理與年齡相符的問題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能力,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和解決能力。不能一味地大包大攬,讓孩子沒有機會去處理問題。當意識到這件事情不需要父母代勞,孩子也能處理好時,父母就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去做。也許孩子第一次做得不好、做錯了,但這無疑是一次嘗試、一次前進,孩子會在第一步中獲得處理事情的經驗教訓。
5.指導孩子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
合理的學習計劃是提高孩子成績的行動路線,是幫助孩子成功的有力助手。沒有學習計劃,學習便失去了主動性,容易造成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以至生活松散,學習沒有規律,抓不住學習的重點,因而總是被其他同學遠遠地甩在后面。因此,家長要切實指導孩子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制訂一份合理的學習計劃,就等于為孩子找到了促進學習進步的金鑰匙。幫助孩子制訂嚴格的學習計劃,養成守時、有序、高效的好習慣,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從人生成功的角度講,統籌規劃的意識和能力是一個要做大事的人取得成功所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而這種素質只能在從小就習慣制訂具體的計劃并嚴格執行的實踐中才能培養形成。
上一篇:冒險但不盲目,成功沒有捷徑
下一篇:別對孩子過度庇護——羅斯福的“獨立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