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對工作應該“較真”到什么程度
經過研究決定,一家咨詢服務公司準備開發一套立足中國本土的、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培訓教材。為確保萬無一失,總經理還高薪挖來了業內高手汪蘋,任命她為全權負責人。
然而,汪蘋的表現卻讓他大失所望。原來,汪蘋是個完美主義者,有時甚至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比如需要一個數據,本來打個電話查詢一下就可以了,她卻非要派人到實地調查。另外,汪蘋缺乏合作精神和容人之量,兩個新招來的策劃編輯被她氣跑了,五個老員工也對她意見極大,公司里火藥味極濃。
總經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私下里找她談了好幾次,勸她以公司為重;培訓材料嘛,差不多就行了,又不是字典;還讓她發揚風格,多與下屬溝通。汪蘋答應得很好,但是一到工作中,她就把總經理的話忘到了九霄云外,依舊我行我素。
為此,總經理召開了一次全體會議,強調形勢逼人,委婉地敦促汪蘋提高效率,搞好人際關系。汪蘋卻認定自己的辛苦沒得到肯定,傷了自尊,當即如同火山爆發,拍案而起,還把茶杯摔了,話里話外把公司形容成了一個沒有人性的冷血公司……
這使總經理威信掃地。但考慮到汪蘋確實是行業內少有的人才,總經理最終決定,讓她暫時停職反省,不久后再給她“平反昭雪”。為此總經理還專門找了一個能說會道的副總專門和她談話,但她哪里受得了如此“屈辱”,第二天便離開了公司。
在職場中,像汪蘋這樣眼里揉不進沙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或許真的很優秀,某些方面也真的值得我們敬佩,但是在紛繁瑣碎的世事中,我們真的有必要每件事情都保持絕對的清醒嗎?我們真的有必要對每件事情都精益求精嗎?更有甚者,某些人某些事的失敗,只是因為看到了不該看的事、說了一句無心的話……和汪蘋相比,他們豈不是更冤枉、更不值?也許,我們真的應該用一種復雜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孔子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無論是誰,如果淪落到了沒有朋友的地步,都是一種悲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練就一雙明察秋毫的慧眼,但是在必要的時候,還要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難得糊涂一把。否則,雪亮的眼睛非但于你的生活和事業無益,反而會招致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美國哈佛大學的羅賓森教授曾說:“受自尊心影響,人們總是習慣使用‘我的’這兩個字,比如我的房子、我的車、我的狗、我的國家、我的上帝,等等。但是人們不喜歡說我的表不準、我的車子太破舊、我的素質太低,等等,更討厭別人糾正我們說過的一些常識性錯誤。我們寧愿相信我們以往慣于相信的事情,如果我們相信的事情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借口為自己辯護。”
羅賓森還說:“人們有時候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很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們有時候也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僅反對無效,反而會使他更加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信念。這倒不是因為那些想法本身有多么珍貴,而是因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有時候,對于職場人而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是一種必要的明哲保身之道。如果眼里絲毫不揉沙子,尤其是在一些細枝末節上不依不饒、吹毛求疵,到頭來無疑是自討苦吃。可以說,職場中要達到這樣的辯證統一:一方面“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一方面要“難得糊涂”。具體來說,怎樣把握好清晰和糊涂的界限呢?
◆正事聰明,小事糊涂。正事有兩種:一種是公司的正事,如本職工作、領導交辦、公司目標等;一種是自己的正事,如合同、薪水、待遇、升遷,等等。對這些事都要清楚些。除此之外的事,可算是些小事,可以糊涂些。
◆會上聰明,會下糊涂。開會屬于正式場合,每個人的言論都要有記錄,所以要清楚些,一定要想好了再說,表態要明確;會下屬于自由言論,言論可以糊涂些,不要輕易表態。
◆工作聰明,關系糊涂。對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清楚,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大概、可能、好像”盡量不要說;處理人際關系上,變數很大,非常微妙,還是做和事佬、少表態,不背后議論他人,難得糊涂些比較好。
◆班上聰明,班下糊涂。上班多辦正事,盡可能保持清醒頭腦;下班則言論放開,同事小酌時話語偏多,要多糊涂些為好。
◆“想好了”聰明,“未想好”糊涂。職場上會遇到許多事,對已經經深思熟慮、想好的事,可表現得聰明些,提出自己的、有獨特見解的意見和建議來;對突發的時間、自己拿捏不準的事情,要表現得糊涂些,不要輕易表態,等想好了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見來。
◆異性之間聰明,同性之間糊涂。男女糊涂,職場大忌,想要在公司發展,就要注意跟異性的關系要清清楚楚,以避免因小失大。而同性之間,彼此容易排斥和嫉妒,這方面不妨糊涂些。
過來人的點撥
工作應該認真,但是過于認真,就成了較真,成了工作的障礙。要懂得什么事情該嚴格,什么事情該寬松。
上一篇:害怕老板,說明你還不夠成熟
下一篇:對工作的熱情是很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