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做一個敢于迎接挑戰的“職場勇士”
畢業后,經過多次應聘,李明成為了深圳一家機械裝備公司的業務員。因為還在試用期,所以,他還沒有機會承攬多少業務。
總經理從某些渠道得知,西部地區某小城需要他們公司的機械設備產品,就有意選派人員前往。大家都知道這項任務絕非美差,因為當地的生活條件艱苦不說,工作上還很難出成績,于是,大家紛紛找理由推諉——有的說自己手上的案子要跟進,有的說家里有事不能離開。而李明向來有不服輸的性格,就主動攬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到了那兒,李明才發現,當地的情況比想象中還要糟糕。在小城出差的日子并不如意,真令人有度日如年的感覺。更讓李明灰心的是,在該城聯系的幾家工廠都沒有采購他們的產品,雖然李明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只有一家簽了初步合作的協議。
回到單位后,因為李明敢于接受高難度的工作任務,不推三阻四,老總不但并沒有責怪他,還對李明的工作給予了肯定,認為他有進取心,責任能力強,敢于接受挑戰。試用期一過,李明就順利地轉為正式員工。從這以后,李明工作上更加積極,公司也對他青睞有加。很快,李明就獨當一面,被公司任命為一家分公司的經理。
在職場中,很多人雖然頗有才學,具備種種獲得老板賞識的能力,但是卻有個致命弱點:缺乏挑戰的勇氣,只愿做職場中謹小慎微的“安全專家”,對不時出現的異常困難的工作,不敢主動發起“進攻”,一躲再躲。他們認為:要想保住工作,就要保持熟悉的一切,對于那些頗有難度的事情,還是躲遠一些好,否則,就可能撞得頭破血流。這樣的人,終其一生,也只能是個平庸的人。
世界上到處都是謹小慎微、滿足現狀、懼怕未知與挑戰的人,而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戰的員工,猶如稀有動物。西方有句名言:“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不敢向高難度的工作挑戰,是對自己的潛能畫地為牢,最終使自己無限的潛能化為有限的成就。
一位建材界的老板曾說:“我們所急需的人才,就是擁有奮斗進取精神,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戰的人。”敢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戰的“職場勇士”和事事求安穩的“職場懦夫”,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們羨慕別人的晉升,我們就一定要明白,他們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其實,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只是被人為地“夸張”了。當你冷靜地分析、耐心地梳理,把它“普通化”之后,常常可以想出很有條理的解決方案。在職場上,有的人正是秉持挑戰“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這一原則,磨礪生存的利器,不斷力爭上游,才脫穎而出。
埃里森敢于向“不可能”挑戰,連續20多年向比爾·蓋茨下戰書。甲骨文公司在他的領導下,1999年銷售額突破100億美元,贏利超過30億美元,一年內增長了40%,至2000年9月,公司市值達到1840億美元。同時,埃里森在《財富》雜志當年度富豪排行榜上躍升到第2位。正是在向“不可能”挑戰的強烈企圖心的驅使下,埃里森的財富增長速度之快讓眾人始料不及。
渴望成功,渴望與老板走得近一些,再近一些,是多數員工的心聲。如果你也在其列,那么當一件人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艱難工作擺在你面前時,不要抱著“避之惟恐不及”的態度,更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去設想最糟糕的結局,不斷重復“根本不能完成”的念頭——這等于在預演失敗。懷著感恩的心情主動接受它吧,用行動積極爭取“職場勇士”的榮譽吧!讓周圍的人和老板都知道,你是一個意志堅定、富有挑戰力、做事雷厲風行的好員工。這樣,你就不用再愁得不到老板的認同了。
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就一定要改變畏首畏尾的自卑心理。相信自己,從根本上克服這種無知的障礙,走出“不可能”這一自我否定的陰影,用信心支撐自己完成在別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過來人的點撥
工作是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中的挑戰總要有人去承擔。這樣的人,是職場中的勇士,是老板眼中寶貴的員工。
上一篇:做“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
下一篇:做企業里“不會松動的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