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接受被證明的結果
有一個人請教哲學家如何得到大智慧。哲學家告訴他:你到森林里找到一座城堡,進去,門上會有字給你提示。
這個人來到城堡的第一扇門前,上面寫著:改變世界。
按照這一提示,他開始努力,但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根本完成不了。于是就去找哲學家,哲學家說:你有沒有推開門去看一看里面是什么呢?
那人推開第一扇門,來到第二扇門前,上面寫著:改變別人。
他依舊照門上說的,試圖說服、影響身邊的人,但仍然發現很難,別人各做各的事,根本不去理會他。哲學家告訴他,再去推門進入。
第三扇門上寫著:改變自己。
既然改變不了世界,改變不了別人,自然只能改變自己。這個人于是學著改變,可是他很快發現,自己連改變自己都很難。難道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嗎?第三扇門就是盡頭,這回,連哲學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解答了。
這人茫然地走著,路邊的樵夫看到了滿面愁容的他,問起原委,他告之。樵夫笑道:別的我不清楚,但既然第三扇門就是盡頭,那你有沒有掉頭往回走,也許門的背面也有什么話呢。
這人回到城堡,在第三扇“改變自己”的門的背面,果然有一行字:“接受自己”。他繼續往回走,又發現第二扇“改變別人”的門的背面,寫著:“接受別人”;第一扇門“改變世界”的背面,則是:“接受世界”。
年輕的我們多少有點像故事中的這個人,有時候總是熱血澎湃,一心想著能改變世界,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心智的成熟,漸漸地,從“改變世界”變成“改變別人”,最后只能想著改變自己。而讓我們真正走進成熟的第一步,則是學會接受。或許是尷尬的現狀、或許是殘酷的現實,或許是曾喪失的尊嚴……總之,接受吧,只有先接受,才能改變。
比爾·蓋茨曾忠告過那些還在奮斗中的年輕人:許多殘酷的事實,我們是無法逃避和無所選擇的,抗拒不但可能毀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許會使自己精神崩潰。因此,人在無法改變不公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
過去已成定局,無可改變,我們只有牢牢地把握現在,勇敢地去開創未來。因此,與其停留在昨日的嘆息中,不如趁自己還年輕,還能自由行動,還能思考,多走一段路,多聽一些話,多看一場風景,多想一點人生的美好……不走不動,不看不想,哪會有希望?哪會有現狀的改變?
林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許多的‘不可能’都只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之中。”現在的必然不一定就是將來的必然,事在人為,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面對失敗,悲觀者只會嘆息,樂觀者便會微笑地接受;面對失敗,愚蠢者只會選擇逃避,智慧者則主動改變命運。
項羽接受不了失敗,所以命運留給他的是末路的悲壯嘆息;慕容復沒能正視現實,所以他給人們留下的只是失敗者的絕望;貝多芬接受了耳聾的現實,所以他有勇氣繼續譜寫留給煌煌巨作;張海迪接受了命運的挑戰,并以凡人難以想象的勇氣與命運抗爭,所以在她的身上閃耀著人類不向命運屈服的耀眼光輝。
臺灣散文家王鼎鈞有一雋語:“不能改變的事,接受它;不能接受的事,改變它。”人與人的糾紛,多半出自此言前半句的反調;不能改變的事,改變它。人間的悲劇,多半起因于后半句的悖論:不能接受的事,接受它。
大至天氣,風俗習慣,傳統,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小至一個人的體態身高,脾性,口味,眼皮是單是雙,有沒有走八字步,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或者說,改變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又極其緩慢。所以對這些,我們最好容納它,適應它。因此,我們不要譏笑怪異的長相,不要歧視殘障者,不要貶抑智商較低的人,不要埋怨你那理工出身的男朋友背不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當學會并接受改變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那些頑固、不能改變的東西并不可怕。面臨已近被證明的結果,我們可以學會改變,學會接受。
我們可以接受責任,改變心境。
每個人的肩上總會背負著許多責任,它們來自于生活,家庭,工作。責任背后那些忙碌的日子,讓我們忘記了快樂,增添了煩惱。于是有些人抑郁,有些人麻木,有些人委靡,占據整個心靈世界的,是布滿灰塵的垃圾,那個可以讓心情愉快的心靈,已經不看負載,此時若不及時清掃,將會危及到健康。豈不知,心態決定一切。沒有勇氣面對責任,又怎么能從生活中感受到快樂呢?所以,我們要是這告別雜亂,扔掉痛苦,接受壓力,拒絕煩惱,也許我們就不會這么怨天憂人,唉聲嘆氣了。
我們可以接受現實,改變心態。
幻想總是高于現實幾個檔次,我們不可能用自己的幻想代替現實,能做到的只是接受。生活殘酷卻真實,天堂美麗卻漂渺,你可以沉湎與一個虛幻的藍圖里,卻不可以還原一個真實的自己。逃避并不是解決現實中疑難問題的良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所以,學會接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磨練契機,拒絕從幻想中獲取短暫的快感。
我們可以接受瑕疵,改變胸懷。
寬容別人的瑕疵,就像對待自己的缺點一樣。在狹隘自私的世界里,我們本著:“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的宗旨前行,沒有了美德,就沒有了心胸,也就無從達到什么心比海闊、志比天高的境界。在偏見和偏頗的觀念里,我們將過分地強調自尊,我們為什么不快樂,也許就是沒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接受一些人,一些事,拒絕狹隘的視野與內心,為自己騰出空間,就像一句廣告語說的那樣:“心寬,天地就寬”。
我們可以接受命運,改變觀念。
不要一味地去羨慕別人,同人不同命是這個世界客觀的存在方式。人比人,會氣死人,各有各的命,可以改變的我們努力去改變,無法改變的我們就去接受。這不是在教唆大家沉溺于消極世界,而是讓大家明白,有時成功真的是需要一點運氣,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畢竟連諸葛亮也要在萬事俱備后,要借天上的東風。
上一篇:在職場上,高薪代表了你的價值。
下一篇:失去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