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豐盛是孩子一生強大的心理資本
所謂內心強大,就是有足夠的心理正能量與生命中的負能量抗衡,這種心理正能量從何而來?成年后,靠自己修煉。幼年時,則靠父母的給予。幼年時父母為孩子的內心輸入的正能量越多,孩子這一生可以與命運抗衡的正能量就越多。也就是說,童年時豐盛的心靈是孩子一生強大的心理資本。
民國才女林徽因是我們熟悉的人物。民國才女眾多,為何林徽因最為耀眼?愛慕徐志摩的女人眾多,為何徐志摩唯獨對林徽因用情最深?張幼儀、陸小曼和林徽因三個女人都出身富裕的家庭,為何林徽因一生最為順遂和幸福?
作家閆紅在她的一堂微課上告訴了我們答案。林徽因是真正被“富養”即正能量培養的女孩。閆紅說:
張幼儀、陸小曼和林徽因皆出身富貴之家,也都受過不同程度的學校教育,但父母對她們教養的態度和方式卻大有不同。
張幼儀的父親從小就告訴她,女人是一文不值的。父親平時很少和她溝通,對她基本是冷暴力。她僅在學校學習三年,就被父親剝奪了讀書的權利。由于從小被忽視、被冷遇,張幼儀的自我認知度很低,形成了自卑,只懂付出、不懂拒絕的人格。長大后果然受到徐志摩的嫌棄,面對徐志摩的逼婚(離婚)即使內心不情愿也沒有勇氣拒絕。雖然張幼儀的后半生非常勵志,由一個家庭棄婦成長為令世人仰望的事業女性,但內心始終不自信,尤其是在感情上,始終認為自己不值得被人愛。
陸小曼的父親倒是對女兒非常疼愛,但他疼愛的方式就是在物質上極度滿足她,這培養了陸小曼對物質極強的占有欲,使她養成了奢侈無度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使陸小曼一生淪為物質的奴隸,為了物質她可以輕易開口向男人借錢,晚年時甚至因此淪為有婦之夫的情婦,而從來沒想過靠自己生活。雖然陸小曼也有一些藝術才華,但因精神上的格局不夠大,所以并未取得明顯的成就。
林徽因的父親就不同了。從林徽因幼年起,父親林長民出門在外都會給女兒寫信,告訴女兒:父親非常愛你。看到好的風景,也會寫信告訴女兒:可惜沒有把你帶在身邊。即使不在女兒身邊,父親的目光和感受也和女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林徽因16歲時,父親利用出差的機會帶她游歷歐洲,給她最廣闊的見識。精神上極度被滿足的林徽因16歲就立下自己的人生志向;面對風流才子徐志摩的瘋狂追求理智拒絕,選擇和自己更加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一生家庭幸福、事業成功,佳話流傳。
這三個女人,出身背景和天生資質并沒有大的不同,可就因為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她們完全不同的命運。張幼儀從小被父親“窮養”,并被父親輸入了太多“負能量”,這導致她一生自卑脆弱。即便成人之后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不停地修煉自己的內心,還是難以根除骨子里的自卑,特別是在親密關系方面。
陸小曼雖被“富養”,可只是物質上的富養,精神上依然貧瘠。也就是說,他的父親只是用物質“喂飽”她,卻從未為她的內心輸入能量,導致陸小曼一生在精神上難以獨立,年輕時用吸毒麻醉自己,年老時為獲得物質出賣自己,在混亂不堪中度過自己悲哀的一生。
相比較而言,林徽因的一生就顯得順利和幸福許多。因為從小被正能量培養,精神上被很好地富養,她從小就有極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精神獨立,能夠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16歲時看到別人在歐洲街頭畫建筑,早早立下了自己的職業選擇和人生志向,這是她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會輕易被外界影響,面對徐志摩的瘋狂追求,沒有迷失自我,而是理智地拒絕誘惑,然后選擇了更加適合自己的梁思成,這是她家庭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三個女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童年時父母的培養方式影響著孩子的一生。被富養或正能量培養的孩子內心會更加強大,物質和精神都會更加獨立,精神格局也比較大,所以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就,在個人生活上作出正確的選擇,一生會順利和幸福許多。
因為人的內心是一個能量系統,要輸出什么,先輸入什么,才能實現能量循環。在童年時為孩子的內心輸入正能量,在以后的人生中他才能隨時提取以應對人生復雜的局面。如果父母為他的內心輸入的是負能量,他也只有負能量(自卑、脆弱、無力等)可以輸出。例如張幼儀,雖然她在后半生通過自我修煉給予了自己很多能量,也變得相對強大,但人生已經走了許多彎路,付出了很多艱辛。而且她這種強大總是不及林徽因——何時何地面對何人何事都能夠自信滿滿。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張幼儀,都有自我修煉的意識和悟性,例如陸小曼。
所以,正能量培養可以說是童年時父母給孩子儲備好的巨大財富,這種財富他一生都受用不盡。因為這種財富就好像是動力源,孩子在這個基礎上能夠不斷再創造出新能量。被正能量培養的孩子甚至不需要父母教他們如何去活,因為他們的精神大格局會指引他們在人生的每一步都作出較為正確的選擇。
正能量培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因為它實現了兩點:
1.使孩子的內心避免了匱乏感
被負能量培養的孩子,心中會充滿匱乏感。如果物質上被窮養,也會充滿物質上的匱乏感,這首先會使孩子的內心變得沉重。其次,會使他們更傾向于向外索取,而不是自我滿足,即不獨立。例如,在父母那里沒得到足夠的愛的孩子,在婚戀中會向伴侶拼命索取,而一旦得不到,又會陷入更強烈的匱乏感。而正能量培養則會使孩子的內心變得富足和充實,他們無須總是向外索取,在物質上和情感上都更獨立。
如何更好地避免匱乏感呢?心理咨詢師李雪曾經給過這樣一些類似的方法:滿足孩子的時候大大方方地滿足,不能滿足也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而不是一邊滿足又一邊很不情愿地拼命向孩子強調:“我們家不富裕,你不要總是要東西。”即使物質上不太富裕的家庭也能給孩子創造富足感,如隔一段時間主動滿足孩子的一個小愿望,而不是等著孩子要,父母又強烈拒絕。也可以在滿足孩子愿望的時候請他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這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富足感:“我是一個富有的人,我有東西可以跟我的朋友們分享。”關鍵是要給孩子的內心創造富足的感覺,而不在于孩子擁有多少物質。
2.創造了精神上的豐盛流動
被正能量培養的孩子的內心不但是豐盛的,而且是流動的。首先,自身能夠實現能量的循環流動。這使得他們充滿活力,更有生命力和創造力。其次,他們的能量能自然地流向外界。例如他們在關系中更容易付出,更愿意照顧對方的感受;他們更愿意去分享,而不是占有。
總之,正能量培養帶給孩子的內心感受就是:我是一個富足的人,充實的人,有價值的人,這些能量是孩子一生內心強大的心理資本。而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從多種渠道對孩子進行正能量培養,即及時回應和適當滿足,信任和鼓勵,體驗等。
什么是孩子長久的人生保障?不是優越的物質,而是用正能量培養給予他一個優越的心靈。物質上的富養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但精神上的富養,只要父母愿意嘗試,幾乎每個父母都能做到。要讓孩子將來什么都不怕,就在童年為他儲存下這些心理能量。儲存得越多,孩子的心靈越豐盛,那么他打開人生局面的鑰匙就越多。
上一篇:當誰都不能保護你的時候
下一篇:悅納自己,活好人生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