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別讓流言侵蝕內心
魯迅曾經說過:“在我一生中,給我大的損害并非書賈,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幟鮮明的小人,乃是所謂‘流言’。”“流言”的意思是廣為流傳但毫無根據或來源的說法。但這種毫無根據的流言往往卻給人最大的傷害,尤其是對那些極為重視他人評價、注重名譽的人更是如此。
魯迅一生,在生活、學術、政治各方面都受過流言的攻擊。在家庭生活中,魯迅本來和兄弟住在一起,但不久后弟弟周作人突然決絕地寫信給他“不要再到后面院子來”。郁達夫曾在著作中說道:“周作人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謠言魯迅對她有失敬之處。”令魯迅百口莫辯,兄弟失和。在文學領域,曾有流言說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是“整大本的剽竊”,是根據日本人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里面的‘小說’一部分而寫,直到10年后,魯迅的這本書在日本出版,才擊散了流言。在政治上,更有諸多人污蔑他“是政府和民族的罪人”,給反動派殺害他的借口。
雖然魯迅反復申明自己不會因此生氣或者懊惱,但流言的陰影籠罩了他的一生。他的母親在魯迅逝世后說道:“大先生所以死得這么早,都是因為太勞苦,又好生氣。他罵人雖然罵得很厲害,但是都是人家去惹他的。他在未寫罵人的文章以前,自己已氣得死去活來,所以實在是氣極了才罵人的。”可見流言對人的危害實在是致命的。
心理學中,人們常常不看流言的真偽,而只重視其產生及傳播的條件及過程,這就是流言傳播中的心理效應。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等人常用下面的公式來表示流言的強度:流言強度=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不明確性。
也就是說,流言對于人們的生活越重要,其信息越不明確,越容易引起人們的揣測和傳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聽到的繪聲繪色的流言常常是有關于自己身邊的人的原因。流言的可畏不在于陌生人怎樣看待自己,而在于自己身邊的人——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上司怎樣看待自己。流言常常給人造成一種精神上的壓力,不僅僅是有惡意的人帶給自己的壓力,也不排除親人對自己的誤解或擔憂帶給自己的壓力和恐懼。
流言一向是職場中的“軟刀子”,往往一不小心就會被它擊中。小杜因為工作勤奮、業績突出,年紀輕輕就升任了部門經理。這難免讓那些資深的下屬感到不服,也讓同事感到嫉妒。一次請客戶吃飯,副總因為她是女孩子就幫她擋了兩杯酒,這就被有心人演繹成了一段“緋聞”。
同事們開始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她,謠言紛傳她是因為副總的原因才升職。她希望“謠言止于智者”,讓它自然平息,但最終沒有效果,結果流言反而傳到了自己姐姐、母親和總經理的耳朵里。親人為她擔憂,總經理開始懷疑副總偏袒她,無奈之下,她只好以“辭職”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但是經營多年的人際關系、付出許多心血的事業最終“逝去”,其中多少辛酸!
一生受盡無數流言攻擊的魯迅曾經在文章中指出:“謠言這東西,是造謠者本來所希望的事實,所以可以借此來看看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為。”所以,雖然流言可畏,但并不是沒有破解之法,只要明白流言的成因,不要輕易受它影響,別人就很難擊倒你。魯迅堅持自己應對流言的原則是:一是鄙視,不理不睬;二是適時反擊,揭穿謠言。大多數人也希望“流言止于智者”。
心理應用:
上一篇:不走平民路,而走高端品質路線
下一篇:你這么努力工作是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