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細節處發現問題
那是在清朝時候,北京城里有一家名叫“德茂”的當鋪。店內有個小伙計叫劉小三,聰明機智,善于思考。一天早晨,劉小王剛卸完門板,把店內外打掃干凈,就有一個中年人站在高高的柜臺前,拿出一個光亮的紅漆小木匣,打開拿到柜臺上,里面有一顆又圓又大又亮的珍珠。
上了年紀的師父接過仔細看了看,當即同意當銀一百兩,月息二成。當珠人收了銀子,笑瞇瞇地走了。
劉小三走過來說;“王師父,那珠子你沒看錯?”
“我在這里三十多年了,還沒錯過,今天怎么就會錯?”工師父很自負地悅。
“那當珠人進店出店的神色不對頭。”劉小三沉思著說,“你剛接過珠子看時,他惶惶不安,一臉緊張相;你同意當一百兩銀子。他馬上露出喜色;他拿到銀子后,又急不可待地走了。我們得仔細看看那顆珠子。”
王師父拿起珠子,看了好一會兒,覺得有些拿不準了。店內的伙計們也都圍攏來,沒有一個人能分出真假。王師父頓時有些慌張,忙去告訴了老板。老板便把城里的幾個同行請來,鑒別珍珠的真假。
“現在有人用琉璃做珍珠,做得和真的一模一樣,說不定這一顆就是琉璃做的。”一個長年買賣珠寶玉器的老人說,“不過,是假豈能亂真!若是琉璃做的,當場即可檢驗出來。”說著,拿出一把鋒利的小刀,用力刮那顆珍珠。
當把刮下的東西捏在手指里撮了一撮,老人便肯定地悅:“這顆珍珠是琉璃做的,因為珍珠刮下來的是粉,琉璃刮下來的是植。”
王師父頓時驚呆了,劉小三看在眼里,對王師父說:“您不必著急,您拿出20兩銀子,我替您想辦法。”
王師父把攢了多年的20兩銀子交給他。劉小三以師父的名義發出幾十封請帖,邀請當業的同仁到“松竹樓”飯館聚餐。這大中午,幾十名當業同仁聚在“松竹樓”,酒過三巡,劉小三托著紅漆小木匣,舉到大家面前,高聲說:“我師父收當了一顆珍珠,不知是真是假,請諸位同仁來鑒別鑒別。”
大家看過,有說是真的,有說是假的。外面看熱鬧的也擁進來,探著頭看那顆珍珠。這時,劉小三提高了嗓門說:“這是一顆假珍珠,是我師父一時疏忽,當成了真珍珠,當了一百兩銀子。今天請諸位來親眼看一看,別再上當。”說著,劉小三從小木匣里取出那顆珍珠,舉起小鋼錘,當場把珍珠砸碎了。
劉小三在“松竹樓”里的舉動很快傳開了,議論紛紛。王師父卻擔心地問劉小三:“一百兩銀子還沒追回,你倒把假珠子砸碎了,這怎么辦?”
“別著急,當珠人會把銀子送來的。”劉小三胸有成竹。
幾天后的一個清早,那個當珠人笑瞇瞇地上進當鋪,取出一封銀子和當票、高聲吆喝:“贖珠!”
王師父一看當票慌了神,珠已讓劉小三砸碎,拿什么給人家呢?劉小二不慌不忙地走上去,接過當票和銀子,很快把那個紅漆匣子拿來,交給當珠人。那人打開一看,原來的那顆珠子原封不動地放在里面。
“你的原珠在此,銀子稱好了,120兩,銀貨兩訖。”
當珠人接過小匣,踉蹌蹌地走了。三師父喜出望外,但不知道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劉小三說:“我在飯館當眾砸珠,這事必然傳得滿城風雨,當珠人知道后,一定會來贖珠子趁機敲詐一筆銀子。沒想到,被砸的是我請人另外仿做的。”
上一篇:從細節中尋找機會
下一篇:做事需要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