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承認自己能力有限,學會說“No”
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體會,拒絕別人是一件不太好辦的事情,有時明明心里想拒絕,但就是嘴上說不出口。的確,說“No”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但我們也得承認,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拒絕別人,因為自己真的辦不到。當我們心里覺得應該拒絕的時候,我們不要害怕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我們要勇敢說出“不”,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生活得順利,也才能保證我們人際交往得順利。
其實有時候拒絕不但不會損害友誼,反而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只要你真正覺得應該拒絕,站在理智科學的基礎上有充足的理由,那就要勇敢說出“No”,這樣,也往往會獲得別人的理解。生活中蠻不講理的人其實是不多的,只要你有理由,勇敢說出真相,人們不會不愿和你來往,相反會覺得你真實可信。成功的人都是那些敢于說真話的人,他們善于接受,也敢于拒絕,他們總是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他們活得坦蕩無悔。
然而,生活中也有為數不少的人遇到過不敢說“不”的麻煩,為取悅別人委曲求全。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心理,希望別人喜歡自己的強烈愿望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需要和欲求。一口應下的事情萬一做得不好,或者根本就達不到的預期效果,對方可能會怒氣沖沖,不管三七二十一,統統怪罪于你。你呢,啞巴吃黃連,惶恐不安,負疚自責,難過得要命。這都是沒有勇氣說“No”所致。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從自身的角度考慮而做出某種決定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比那些僅僅為取悅別人而做出決定的人高出3倍。心里說“不”,嘴上卻說“是,是”,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因此,為了健康,我們也應該鼓起勇氣在該說“No”時就說“No”。
湯姆在旅游時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說另一個認識的朋友的孩子也在國外,希望他們能夠在閑暇時多聯系,互相照顧。但湯姆不加思索就回復朋友:“你這份熱心真讓我感動,但我并不想認識他。因為這是澳洲不是國內,每個人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我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最怕和陌生人沒話找話說。所以,你要告訴那孩子,無論在哪里都要自強自立,無論受誰的照顧,最后都要靠自己努力。”湯姆很明確地拒絕了朋友,但他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不會讓他太難堪。這樣的拒絕,可以說是很堅決,但也很誠實。
是的,拒絕不等于無情無義,也不是一意孤行,而是一種人格與個性的完美結合。懂得拒絕的人是有勇氣的人,真正會拒絕的人也往往是真誠的人,他們對朋友付出了自己的一顆心,他們也能夠做別人真正的朋友。他們能找準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短處,因而往往對朋友很有價值。懂得拒絕別人的人往往也是信守承諾的人,他們在該拒絕時勇敢拒絕,而承諾的事情也會信守諾言。
要想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一定要警惕不做生活中的“老好人”,實際上“老好人”最后并不能得到別人真正的尊重。
袁林在一家營銷策劃公司工作,因為文筆不錯,有時會給一些財經雜志寫寫稿子。
他的一位同事知道了他的情況,就經常對他說:“老袁,你靠稿費掙了不少錢,你得請我一次吧。”實際上袁林和大多數公司員工一樣,也是靠每個月從公司領取的固定工資度日,錢包并不總是鼓鼓的。
不過,袁林覺得請一兩次同事無所謂,于是就請那位同事喝酒,結果從那之后每次和這位同事喝酒都是由袁林來付賬,而且對方認為袁林掏錢是理所當然的,連句“多謝款待”的話都沒有。
類似袁林的際遇是否也經常發生在我們身上呢?
比如你因為不忍心看著公司新人加班而好心幫忙,結果之后幫他加班就成了常事;聽到某鄰居因為要熨燙衣服在找熨斗,于是你主動大方地把自己家的熨斗借給他用,沒想到后來,鄰居一有衣服要熨燙就管自己借,儼然是她家的東西。這些都是沒有勇氣不知道適當拒絕而致。
大家都有過送過禮物的經歷,在送禮中下面的情形估計你也碰到過:最初的一兩次對方還會高興地說:“哇,太好了,謝謝你。”但是,隨著收到禮物次數的增多,對方可能連句道謝的話都不說了。
那么,對方沒有了感激之情,干脆就不要送禮物了吧,可是結果又會如何呢?如果以前總是能收到禮物,而這次卻沒有了,對方通常會表現得特別不高興。
這時你不禁會抱怨,早知如此,還不如一開始就不送禮物呢!
其實,這些都與我們缺乏勇氣不懂得適當拒絕有關系。一般來說,許多人都存在著欺軟怕硬的心理。自己表現大方,過于友善,有時會被人誤認為是軟弱,好欺負,于是相當一部分人就利用這點有意地想要得寸進尺。
的確,待人熱情大方,不會拒絕別人會讓你在交際中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特別是在最初的階段。但是,如果你總是習慣性地接受他人的任何請求,常常扮演著一種“老好人”的角色,那漸漸地就會讓自己身心疲憊,早晚有一天會出問題的。我們周圍很多人就是因為脾氣好,在公司總是喜歡替別人辦雜事,結果對工作產生了厭倦感,患上了上班恐懼癥。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心理學家杰里薩魯斯博士團隊,對35-55歲的健康人士做過一項實驗,讓參加實驗者記錄下自己什么時候心情會變壞,并對記錄結果進行分析。
結果表明,越是在心理測試中被判定為“脾氣好”的人,在與同事、朋友、鄰居、配偶等交往中越是容易感覺到不滿與壓力。
脾氣好反而會導致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心力交瘁。老好人有時候的確是缺乏勇氣的,他們一味地幫助別人,壓抑自己,這樣其實并不太好。
生活中我們能幫別人的忙固然是好,但不能幫也就勇敢說“No”,如果總是不拒絕而幫別人的忙,那我們的忙很多時候就顯得沒有價值或價值微乎其微。甚至這樣會導致對方得寸進尺,認為你幫忙是理所當然的,感激之情也會淡薄。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最好靈活一些,我們可以偶爾鼓起勇氣拒絕他人。
如果你在四五次的要求中拒絕了對方一次,他就會產生不安的心理:
“咦?平時總是痛快答應,為什么這次不行?”
“為什么今天態度這么強硬?有什么事情發生了嗎?”
如此一來,對方不知道你在什么情況下會拒絕,因此,難以把握你的本意,之后和你交往的時候也會多加注意,就不會隨便占你的便宜了。這可以說是我們的勇氣帶給我們的好處。
“真的不想答應,但是不好意思拒絕,只能委屈自己一下了。”
“雖然很不愿意,但是只要我幫他做這份表格,這個問題就能解決吧。”
“既然已經說好了,那就這樣了。”
絕對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這是一種缺乏勇氣的表現,在人際交往中是很危險的。這樣你不但不會打造出黃金人脈,反而有可能深陷麻煩之中。就像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談道:“事實上沒有必要具備我在上面列舉的全部品質……你要顯得慈悲為懷、篤守信義、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敬信仰,并且還要這樣去做。你要有思想準備做好安排:當你需要改弦易轍的時候,你要能夠并且懂得怎樣做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王娟娟在一家日用品公司上班,從事的是市場推廣工作,做市場部專員已有兩年的時間了,她覺得自己應該找個機會趕緊升職了。
今年年初競聘市場經理一職時,她的同事何文是自己有力的競爭者。論功勞,自己在過去的一年里,策劃組織過三次大型活動,反響都非常不錯。但是王娟娟為人謙和大方,而何文又比自己先進公司一個月,于是王娟娟就將這個機會讓給了她。不料何文升職后,不但沒有領她的人情,還在工作上經常無端地挑剔自己。
今年年中,公司秘書室主任離職,這一職位空缺。當她得知公司內定的人是她的同事林夕的時候,她想自己并不比林夕差,甚至比她更有優勢。這次,王娟娟決定不能再謙讓了,要鼓起勇氣主動去爭取。于是她加班加點,弄了個文案,交給了總經理。總經理翻看著她的文案,對她流暢成熟的文字發出一聲聲贊嘆。考慮之后,決定讓王娟娟替代那個長得漂亮但文筆平平的林夕做了秘書室主任。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做人就要該出手拒絕的時候就要拒絕,拒絕謙讓,對別人說“No”,這樣更能凸顯自己的價值。生活中我們不懂得拒絕別人是一種還不成熟的表現,也是一種沒有勇氣的表現。拒絕的作用就相當于黑夜,可以讓人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果你的人際交往中總是白天,總是艷陽高照,那么總有一天你會被累死。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都需要和諧,我們要助人為樂,也要該拒絕時勇敢拒絕,這樣我們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樂趣。
最后,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適者,當然是指那些適應下來的強者,在日常生活中,不乏畏懼強者、欺凌弱者之徒。欺軟怕硬更是一些小人的慣常行徑。所以,我們在必要時也要拿起“不”這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否則我們就淹沒在人際交往的大潮中。
上一篇:不要沖動,防止匹夫之勇
下一篇:不進取,就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