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自我,幸福的門檻其實很低
叔本華曾說過:“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擁有什么,卻總是想著自己還缺少什么!不要感慨你失去或是尚未得到的事物,你應該珍惜你已經擁有的一切。”有人曾問活到120歲的老人,為何會這樣長壽,老人笑了,深深淺淺的皺紋似乎也滿含笑意,他說:“沒有什么,只要凡事看開點。”或許,年少時的我們太猖狂,總以為人生只有甜美,在經歷了命運的坎坷、生活的艱辛之后,我們逐漸懂得,人生并不如想象般一帆風順,其中也有酸甜苦辣,只有放寬心胸,凡事看開點,人生才會變得更美好。否則,總是自己跟自己生氣,有可能將在怨氣中度過余生。其實,幸福的底線是自己界定的,它可以很高很高,也可以更低一點。將幸福的底線畫得越低,我們就越容易接近幸福。
史鐵生曾這樣寫道:“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史鐵生從心底深處說出了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他一定是吃盡了“疾病”的苦頭,懂得了感恩,所以,才把幸福底線定得這么低。事實上,幸福底線本就如此低,為什么我們并沒有養成每天“幸福”的習慣?
死亡,或許是人們最后的結局,但是,在通往終點的路上,人們各有選擇。在很多時候,我們不懂感恩,總認為生活給予自己的不夠多,不自覺提高了幸福的底線,而當我們真正意識到什么是幸福的時候,生命留給我們享受幸福的時間已經少得不能再少了。
亞伯拉罕·林肯曾經說過:“人如果下定決心要擁有幸福,他就會等到幸福。”經常關注楊瀾博客的人會發現,她有一個特別的習慣:每天都會寫下5件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比如,天氣晴朗溫暖,讓我一睜開眼就有好心情;與幾位朋友共進晚餐……在后面,楊瀾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從小就學習各種能力,但似乎忽視了一種最重要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
因為不懂感恩,所以,我們漸漸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試想,將幸福的底線畫得太高,幸福難道會離我們更近嗎?如果每天我們將幸福的底線畫低一點,那么,幸福的指數就會一直上升,感恩也會成為一種習慣,伴隨我們左右。
上一篇:想要有所收獲,付出是必須的
下一篇: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實現自己致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