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寬闊,給別人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
我們都知道,身為社會的人,我們難免要與人打交道,也就難免會產(chǎn)生摩擦、誤會、睚眥,此時,如果我們多體諒、包容他人,那么,彼此都能相視一笑,而如果我們“得饒人處不饒人”,那么,只能加大彼此間的矛盾,甚至產(chǎn)生仇恨。
有人說,人生原本艱難,又何必為難彼此!的確,寬容是人類的美德,更是一種寶貴的品質(zhì),人類社會的任何組織,小至家庭,大至社會、國家,要和諧共存,都離不開寬容的意識。
古人云: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就是一種寬容,一種心胸寬大的表現(xiàn)。自古以來,寬容就被人們奉為一條至高的做人原則,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推崇的一部分。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你也要時刻記住寬容為不可或缺的美德,即使與自己的對手較量,也一定要心胸寬闊,容人之不能忍,才能成就非凡的品質(zhì)。有時候,包容他人,給別人一次機會,也就是給自己機會。
一次,楚王邀請群臣來喝酒,席間,為了助興,楚王叫來了自己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位敬酒。
因為是在室外舉辦的宴會,所以,當(dāng)一陣狂風(fēng)吹來時,在場的所有燈籠和蠟燭都被吹滅了。此時,一個好色的官員趁機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當(dāng)然本能地甩了一下手,誰知道,這下子,她一不小心扯掉了這位官員的帽帶。她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趁機調(diào)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你趕快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并沒有責(zé)備那位官員,而是立即令人先不要點蠟燭,并對在場的所有人說:“今天晚上,我一定要與各位一醉方休。來,大家都把帽子脫了痛快飲一場。”
有了楚王的命令,大家都脫了帽子,自然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后來楚王攻打鄭國,有一健將獨自率領(lǐng)幾百人,為三軍開路,過關(guān)斬將,直通鄭國的首都,而此人就是當(dāng)年揩許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發(fā)誓畢生孝忠于楚王。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很多時候,我們放他人一馬,就是給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寬容,寬容不僅是給別人機會,更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
的確,在我們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也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摩擦,此時,如果我們凡事好爭斗,非得爭個是非對錯,甚至得理不饒人,長此以往,你的朋友必將遠(yuǎn)離你。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很多朋友之間的友情就是由于無法互相諒解和寬容而土崩瓦解,讓人為之嘆息!而當(dāng)我們以寬容的心來對待時,我們的朋友就會被我們高貴的品質(zhì)、崇高的境界以及人格力量所折服,彼此的友誼就會更加牢固、長久。
其實,不僅與朋友相處需要一顆諒解的心,即便與你的對手較量,也不必要把事做絕。俗話說:“兔子急了也咬人。”你把別人逼得沒有絲毫退路,對方除了奮力反擊之外還能有什么選擇?可見,對于我們的競爭對手或敵人,倘若我們能為對方留一條退路,那么,對方必定能感受到你們的寬容,無疑,這是我們種下的善果,他日,對方必定也會為我們留一條后路。不過,寬容我們的對手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并不容易。因為任何寬容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痛苦的代價。
為了培養(yǎng)和鍛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生活中的人們,你要勇于接受寬容的考驗,即使感情無法控制時,也要管住自己的大腦,忍一忍,就能抵御急躁和魯莽,控制沖動的行為。對此,你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設(shè)身處地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做到求同存異
寬容就是一種意見的保留,就是不勉強他人。從心理學(xué)角度,我們每個人的任何一種想法的產(chǎn)生,都是有理由的。如果你的想法與他人不同,那么,你應(yīng)該多了解對方的這種想法的產(chǎn)生的根源,這樣,你就能夠設(shè)身處地地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了。
2.用愛心包容別人
“包容”,歸根結(jié)底,來源于愛和理解。只有心中有愛,我們才能以同情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才會充分尊重他人的立場和見解。只有愛,才能消除彼此的敵視、猜忌、誤解;而愛的荒蕪和消亡,將使最親密的人彼此傷害、仇視以至兵戈相向。
3.學(xué)會求同存異
當(dāng)你與他人產(chǎn)生一些分歧時,不要顯示你的嘴上功夫,將對方說得一無是處,甚至將對方貶低,否則,只會惡化你們間的關(guān)系。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對同一件事,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看法,俗話說:“對事不對人。”有意見可以保留,但不能貶低他人。
總之,寬容是一種財富,擁有寬容,是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這是易于擁有的一筆財富,它在時間推移中升值,它會把精神轉(zhuǎn)化為物質(zhì),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們在工作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贏得了財富。
上一篇:得之我幸,失之亦我所幸也
下一篇:心胸狹隘,容不得損失的人難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