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離不開勤奮——朱熹的教子“家訓”
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在教育方面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其教育方法被后人稱為“朱子家訓”。
在教育孩子學習、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方面,“朱子家訓”中也著重提到了一點,就是“勤”。而在具體方法上,朱熹也為孩子們列舉出來,分別是“記”“思”“抄”“勤”。
其中,“記”指在讀書的時候,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要及時記錄下來,以便日后向老師請教。
“思”指的是讀書學習要多動腦、多思考,哪怕是請教完老師或其他人,弄明白問題之后,也仍然要“思省切要之言”。
“抄”指在學習中見到好的文章時,要把它們摘抄下來,方便隨時復習,為自己所用。
“勤”指在學習中一定要勤奮、勤勉,不能偷懶。
朱熹在外講學時,還經常給家中的兒子寫信,在信中勉勵兒子珍惜時間、勤奮學習。后來,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朱熹又將長子朱塾送到當時成就和學識都很高的呂祖謙那里學習。呂祖謙一生勤奮好學、謙虛謹慎,朱熹讓兒子拜其為師,就是希望兒子可以學習呂祖謙身上勤奮、恭謹的品行。同時,他在給兒子的信中也是殷殷囑咐:“你要奮發努力,有所作為,用心改掉以前不好的習慣,一心勤奮謹慎,這樣我才會對你更抱有希望……”
在朱熹的教導下,他的幾個兒子后來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家教家風感悟
在今天看來,“朱子家訓”仍然具有很高的教育意義。尤其是在教導孩子學習勤奮這一點上,至今仍值得父母們借鑒。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關于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在天才與勤奮之間,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勤奮。”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勤奮是一條必經之路。現在,很多父母都比較看重孩子的分數,但事實上,表面是看重分數,其實是更看重分數背后,孩子對學習的態度,看重孩子努力、勤奮、用心做事的一種狀態。只要孩子具有這樣一種面對人生、面對學業的態度,那么,即使不夠聰明,即使拿不到令人滿意的分數,父母也會覺得心安。所以,相比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技巧不足來說,父母更不愿意看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懶惰。
不過,勤奮也不完全是天生的,有時也需要后天的培養,這就需要父母運用恰當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1.告訴孩子學習的意義
為什么要學習?很多孩子都不明白學習和讀書的意義是什么,有些孩子甚至認為自己學習和讀書都是為了父母。因為孩子不知道學這些東西有什么用,即使父母和老師經常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這是為你好”,可不少孩子除了覺得學習和讀書辛苦外,看不出哪些地方是為自己好。
這時,父母就要通過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讓孩子認識到學習和讀書的價值和意義。就像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在給兒子安德烈的信中所寫的那樣:“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足夠的休息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2.與孩子“約法三章”
當孩子對某一課程感興趣時,學習就會有動力、很勤奮,但遇到不太喜歡的課程,可能就會偷懶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對孩子聽之任之,就會讓孩子漸漸對學習偷懶這件事變得習以為常,以后也會越來越不愛學習。所以,除了積極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外,父母也需要給孩子訂立一些規矩,和孩子“約法三章”,比如,要求孩子每天背多少個單詞,規定孩子每天的作業必須按時完成……用具體的目標來規范和約束孩子,避免孩子偷懶。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一份學習計劃表,用學習計劃來督促孩子,讓孩子有目標地進行學習。當然,一開始執行這份計劃表時,孩子可能感覺有難度,父母要多多給予肯定和表揚。有研究表明,只要堅持21天左右,孩子就可以養成習慣,以后也就不需要父母天天盯著學習了。
3.當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勤奮時,要及時肯定和表揚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勤奮的好習慣,離不開父母的肯定和表揚。比如,當孩子早早起床,主動背下20個單詞,或者專心致志地完成一張模擬考卷時,父母就可以適當地表揚一下孩子,肯定孩子的辛苦和付出,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和成就感。孩子受到了鼓舞,也會有動力去繼續堅持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上一篇:孤獨
下一篇:學會體察孩子的心靈——陳景潤對孩子的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