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一顆渴望簡單的心
1
講一個比較極端的故事,是一段民國逸事。
1925年的一個夏日,民國四大公子中的兩位——張學良和盧筱嘉,正在與奉系軍閥頭目張宗昌喝茶閑聊,侍衛敲門進來,遞上一張名片,說是某報記者求見。張宗昌看了名片一眼說:“切了吧!”
“切了”的意思就是槍斃,張學良和盧筱嘉大驚:“為什么殺他?”
張宗昌皺著眉頭說:“ 那記者的名片上,光頭銜就列了十幾條,絕不是個好人,所以還是切了的好。”
以名片上的頭銜多少來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確實是草菅人命,但也足以說明,給自己羅列一堆頭銜,效果并不一定很好,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
有時候去參加活動,大家互換名片,有些人的名片拿到手會嚇一跳,正面反面都印著密密麻麻的頭銜,加起來有十幾個之多。有些頭銜之間甚至沒有任何聯系,上一個是某文學協會會員,下一個是營銷專家,看得人一頭霧水,不知道對方到底是做什么的,或者最擅長做什么。
這年頭,似乎頭銜少了,或者沒有幾個高大上的頭銜加身,你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很多人以為,名片上寫滿頭銜就會顯得很有實力,恨不得將自己所有的輝煌過往都體現在一張小小的紙片上。
很明顯,為自己羅列一大串頭銜的人,無非是想貼一堆標簽來彰顯自己的個人價值,但個人價值這個東西,往往像商業價值一樣,并非是由自己定義的,而是由他人的體驗來給出最終結果的。
在這個開放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產品經理,要運營好個人品牌,就要抓住一個關鍵指標,這個指標,肯定是能讓我們價值最大化的東西,最能代表你能力和成績的東西。這樣的“硬通貨”,往往一個足矣,多了,反而給人一種模糊的感覺。
2
每年年底,文化行業都會舉行一些論壇、年會等活動,常常會邀請一些大咖進行演講,業內人趨之若鶩。這些活動對參會資格審查得很嚴,要求參會人員提前提交個人資料以便篩選。
有一年,參加某自媒體平臺舉行的活動,跟一個朋友約好一起去?;顒忧耙惶?,他打電話告訴我,沒有收到參會邀請。我問他資料是怎么提交的,他發過來后,我一看,天,我差點兒暈過去,個人資料上赫然寫著“某某生物制藥公司CEO(首席執行官)、某某大學營銷學專業MBA(工商管理碩士)”。
我問,你為什么不寫你是某平臺簽約作者,分享健康養生知識,目前已有幾十萬粉絲?
他囁嚅著說,我不是覺得CEO這個名號比較大嗎,通過率或許會高一點。
藥企CEO這個名號的確不小,但卻跟內容制造業一毛錢關系都沒有,本來參會名額就很緊張,一個外行也跑來湊熱鬧,這不是“打醬油”嗎?
所以,宣傳自己也要弄清楚場景和受眾,即使你在一個領域內大名鼎鼎,在另一個領域依然是隔行如隔山,別指望頂著一個光環就能照亮全世界,還是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走哪條路才好。
3
一年前我參加了一次全球女性領導者峰會,看到暢銷書作家金韻蓉上臺演講,她打趣自己說,有時候去做電視節目的嘉賓,主持人讀她的名牌,一邊讀一邊看她,似乎越讀越沒有底氣,因為她的頭銜實在太多了,心理咨詢師、英語專業翻譯、臺灣美容專家、國際芳香療法專家、專欄作家……
有一次,有個主持人開玩笑地對她說:“金老師,如果不是因為我特別了解您,我會覺得您是個騙子!”
我們可能會覺得,金韻蓉老師好厲害,一輩子干了多少事啊,而且每件都那么成功!
但是據金老師自己總結,如果按照每十年為一個節點,來縱向地看自己的人生,她覺得自己走了一些迂回的彎路。雖說這些迂回讓她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收獲也非常大,但畢竟有些轉型,是為了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比如要為孩子賺取高額的留學費用,并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所以,當兒子念完研究生,進到英國首相辦公室當新聞官,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時候,她向所有人宣布:“我所有的彎路到此為止,從現在開始要完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p>
于是,她回到了自己最熱愛也最擅長的心理咨詢領域,幫助了很多人,也寫出了很多情緒管理類暢銷書,以“暢銷書作家”的身份被大家熟知。自此,“作家”成為她最閃亮的一個標簽。
這幾年,有一個詞的熱度越來越高,叫作“重度垂直”。
在互聯網經濟的背景下,各個領域的劃分越來越細了。那些在細分領域的創新者和領先者,逐漸脫穎而出。
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為自己制定一個KPI,也就是關鍵績效指標。
這個指標,是自己在本階段的主要目標,找到一個適合的KPI的前提是,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包括你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抓住這個關鍵指標,工作就會圍繞著一個“中心點”去進行,不會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渾渾噩噩卻沒有進步。
做全才甚至比做天才更難,而優秀和平庸之間,有時可能差的只是一個選擇。我們很難做到通吃每個領域,如果能夠刪繁就簡,發揮自己的核心優勢,人生就可能因此變得不同。
4
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家兼連續創業者王瀟,經常闡述一個觀點——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電影,我們在每個人生階段,都得為自己編寫一個劇本,然后照這個劇本,去演繹我們的人生故事。
你在這個人生階段,最希望展示給別人的形象是什么樣的,最在意的標簽是什么?如果能夠想清楚這個,然后不斷地向它靠近,這就是一個非常值得羨慕的人生了。
如果心中感覺到不滿足,成就感很低,其實要追究的是,在這個人生階段,你找到了最想給自己貼的標簽了嗎?
借“給自己一個標簽”,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問問自己,你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你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擅長什么?從擅長到成功的這段路,你想要怎么走?
在編排自己下一階段的人生劇本的時候,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未來的三年,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在筆記本上,我寫下了三條:
我想成為一個好的寫作者;
我想成為一個好的公司創始人;
我想成為一個有品位的生活家。
在這三個愿景之間甄選,寫作是“重頭戲”。我會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和優勢資源,用在寫作上。公司的經營更加倚仗團隊的力量,品質生活的獲取則需要靠日常一點一滴的積累。
如果想再具體一點規劃,還可以勾勒出一個幾年后理想的自己,寫在紙上,盡量寫得細致一些,包括取得了什么成績,達到了什么目標,梳什么樣的發型,穿什么衣服,開什么車,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
如此,腦中自然而然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清晰的路徑圖,知道自己最想得到什么,也知道自己要在哪方面付出更多。在這條路徑圖上,我們留下的足跡,就是我們想要給大家呈現的形象。
好的電影沒有槽點,因為劇本的脈絡絕對清晰,不會生出旁枝散葉的拖沓內容,好的人生也是如此。
上一篇:情感留白,切忌交淺而言深
下一篇:我太孤獨了,因為朋友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