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中國心:平生愛國,不甘后人
平生愛國,不甘后人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孝親、尊師、重友,但季羨林先生卻說:“要把‘愛國’加上,還必須放在第一位!”季羨林先生見證了中國的百年滄桑巨變,所以才能說出這樣慷慨激昂的話語。他憂國憂民,舍身求法,堅定不移地秉持愛國精神,全心全意地獻身學術,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這風雨動蕩的一百年,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慢慢轉變,由弱變強,由貧至富。季羨林先生作為一代文人,為中國學子樹立了一面旗幟和榜樣。被稱作“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的季羨林先生,始終保持著埋頭苦干、為國為民的精神,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的脊梁”。
理性愛國
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愛國方式,但在種種言論的背后,我們不禁要想:何為愛國?是在奧運會上奪得金牌?抑或是強烈抵制日貨?是贊美她還是批評她?那些危害人民財產和生命安全的打砸搶等不法行為是愛國嗎?愛國絕對不是僭越法律的借口,我們主張的是理性愛國。
季羨林先生曾說:“歌頌我們的國家是愛國,批評她更是愛國!”季老這一句話,激起了千層浪。在此之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愛國就是要無條件對國家唱贊歌、說好話,但凡見到批評者,那么等待他們的就是扣上漢奸和賣國賊的大帽子。季羨林先生對此質疑:愛國,難道就意味著放棄一顆熱忱的理性愛國之心?放棄個人對政府批評的權利?
季老提倡理性愛國,愛國主義從來就不是抽象的,永遠與國家的根本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凡是使中華民族蒙羞忍恥的行為,都要堅決抵制,愛國也不是千人一面、眾口一詞的贊美,當國家發展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時,善意的批評也是一種愛國舉措。在任何時候,每一個中國人都有義務、有責任維護國家利益和主權完整,時刻以國家大局為重,以冷靜理智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情感,并且自覺維護社會秩序,這樣做才是真正的愛國。
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贊美,更需要人們的理性愛國,我們應該用正當的方式來對國家提出建議,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一份寶貴的力量。
平生愛國,不甘后人
季羨林先生是一個忠誠堅定的愛國者,即使遠在他國,他也無時無刻地思念著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中國。他深深地愛著這一方熱土,壯麗的山川、悠久的歷史底蘊,都是他無法割舍的一部分。他說:“平生愛國,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燒成灰,我也是愛國的?!?/p>
少年求學于清華時,季羨林先生便加入了赴南京向蔣介石政府要求抗日的請愿行列,還千里迢迢、不辭艱辛到農村宣傳抗日愛國。在德國留學時,他也只有一個念頭:“為了祖國?!痹诘聡ㄎ魉菇y治的黑暗歲月里,季羨林先生常常忍受饑餓和寒冷,卻不改他發奮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巴利文、梵文、吐火羅文的意志,埋頭鉆研。博士考試門門得到優秀,畢業論文也順利通過了,季羨林先生卻只是松了一口氣,微笑道:“我沒有給中國人丟臉,可以告慰親愛的祖國?!?/p>
回國后的季羨林先生一直執教于北大,他在北大百年校慶時發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告訴我們在近代那飄搖動蕩的年代里,歷次反抗邪惡力量的運動幾乎都是北大發起的,北大的學生都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抱負。
他說:“我在北大這樣一所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背后有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的學府,真正是如魚得水,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我身上的優點不多,唯愛國不甘后人,以我這樣一個懷有深沉愛國思想的人,竟能在有著悠久愛國主義傳統的北大幾乎度過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還有什么呢?還能何所求呢?”
“中國知識分子代表”的愛國情懷
季羨林先生在北大工作期間,把他深深的愛國情懷轉換成報效祖國的教學與研究的具體實踐。他以那堅忍不拔的精神不斷地開創學術研究的新領域,獻身于愛國報國的學術研究中?!?”“40”“13”三個數字,把他的愛國成就表露:歸國3年內,為祖國寫下40多篇的文章和13篇學術論文。而后他頂住壓力,偷偷翻譯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雖經歷艱辛,但中文譯本的問世為中國的翻譯史和中國—印度文化交流鑄就了一座里程碑。
晚年,季羨林先生出版了數十部學術著作,撰寫了百余篇學術論文,在中國文化研究、梵語與佛教歷史等十多個學術領域取得了不可估量的輝煌成就,為祖國的文化事業獻出了一份舉足輕重的成績。著名學者錢文忠稱贊他道:“作為一名學者,老人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
季羨林先生年逾九十歲高齡時,仍不改本心,堅定地說道:“我們這個大國的和諧、團結,會影響世界和全人類,沒有人能阻止中國的騰飛?!?/p>
上一篇:季羨林:談中華文化:下一個三十年的河東
下一篇:季羨林:談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諧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