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生活無奈多,而是心靈抱怨多
一些人常常處于“抱怨”之中,究其根源,不是因為他們生活本身的無奈多,而是他們心靈的負擔太重,導致他們精神的壓力過大。他們要想走出這種誤區(qū),就要學會走出抱怨的“怪圈”,以更加寬容的目光去看待事物,這樣的話,也許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抱怨的聲音:妻子抱怨丈夫不體貼,父母抱怨孩子不上進,有人抱怨付出多收獲少,有人抱怨工作不稱心,還有人抱怨人生不如意……這些抱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愿望和現(xiàn)實的差距造成的,其中有些抱怨更是因為好高騖遠和不切實際造成的。但是,這些人幾乎都沒有問過自己:我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抱怨呢?
人對工作、對生活、對他人的抱怨與指責,大多源自于內(nèi)心的不平衡感,于是抱怨變成了一種習慣。其實,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誰沒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時候?誰沒有“問君能有幾多愁”的時候?無休止的抱怨,只會讓心靈在困頓之余承受更多的負累與傷害。當抱怨成為一種習慣后,人的眼睛只會盯著生活中消極負面的事物,并將之無限擴大,就會產(chǎn)生悲觀消沉的情緒,讓自己的心靈失去輕松的狀態(tài),于是,抱怨就像傳染病毒一樣侵入全身,成為“心太累”的癥結(jié)。
很多時候,過度抱怨不僅會讓人的心靈備感疲憊,而且會把這種情緒帶給周圍的人。比如:晚上下班回家,一個人如果帶著一臉的抱怨向家人傾訴自己在一天的工作中遇到了什么煩心的事、糟心的人等等,那么,他的家人也許都會隨之陷入煩惱中,整晚的心情都可能受此影響而變得消沉。一個人如果總是抱怨,長此以往,當他真的有事情需要幫助時,也許就沒人再愿意聆聽他的傾訴了,他也很難真正獲得自己心靈深處最需要的情感慰藉。
在生活中,人們之間的生活差距其實并不大,遇到的事情也差不多,并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有“倒霉”之事,關鍵是你怎樣去用心化解生活中的不如意。如果你將抱怨常常掛在嘴邊,壞情緒就會變成煎熬,心就只能在黑暗的日子里“掙扎”。有一項調(diào)查表明,很多心理不健康的人,都是因為心靈中長期積累的抱怨情緒而導致自己整天心灰意冷。所以,人要心中長存感激之情,要懂得體會生活細節(jié)之美,這不但能讓自己的心靈釋然,而且能讓自己更容易接受當前的生活狀況。
葡萄牙作家費爾南多說:“真正的心靈是我們自己營造的,就像我知道七大洲卻沒有真正去走過,但我可以走過屬于我自己的第八大洲。”人如果希望自己的心靈輕松平穩(wěn),不被擾亂,就要學會用心靈和眼睛去發(fā)現(xiàn)和體會生活中的美好,要知道,快樂不是別人贈予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用自己美好感恩的心“釀造”出來的。
有個人住在一個小漁村里,那里交通不便,生活條件也很差,他整天可做的就是出海打魚,掙取微薄的收入。每天也只有魚蝦可以充饑。漁村中到大城市見過世面回來的人問他:“你住在這樣一個小地方,一定覺得非常沒意思吧?”
這個人說:“不,我愛這里的生活。日出日落,潮起潮落,藍天大海,清新的空氣,還有出海遠帆,都讓我覺得生活非常美好。”
詢問的人很驚訝,“真的嗎?咱這里外面沒有人愿意來旅游,很多生活在這里的人也都抱怨生活艱苦而出外了,你為什么有這種想法?”
這個人淡淡地說:“別以為生活中這些熟悉的東西沒有意思,如果你以一種享受的心態(tài)去體會,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里生活沒有壓力,心情很輕松,這難道不是一種享受嗎?”
這個故事娓娓道出了一個哲理,那就是:在生活中,我們的身邊其實并不缺乏美好,但我們往往對生活中的美好熟視無睹,甚至忽略。人如果忽略了美好,就少了欣賞的心態(tài),心中的那份感恩就會越來越稀薄;當感恩的心不復存在了,抱怨也就接踵而至了。
所以,當我們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無法改變別人的想法時,只能改變我們自己的心。抱怨之所以存在,不在于生活本身,而在于人的心。而讓心變得輕松的砝碼不在別人手里,而在自己“心”中,只要你的心足夠開闊,足夠平和,美好生活就近在咫尺。
上一篇:不完美中尋完美
下一篇:不讓善良的心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