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計越多,快樂越少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不幸,過得不好,不如別人快樂,因此,他們總是處于一種不開心的狀態。其實,這世界上真正快樂的人,不是擁有得太多,而是他們算計得很少。不是你的煩惱太多,而是你的胸懷不夠寬闊。
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人們算計這個、算計那個:我明明工作那么努力,老板給我的獎金卻那么少;我為她付出了那么多,她怎么就不知道回報我一點兒呢?小李昨天說的那句話,是針對我的嗎?我有什么地方對不住他嗎?……諸如此類的話,也許我們自己也曾經說過。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威廉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專家,他曾經是個非常能算計的人。他總是算計城里哪家店的襪子最便宜;算計哪家快餐店能多給顧客一張餐巾紙;算計什么時候電影門票最低等。后來,威廉得了一場病,這致使他在30歲前,頻繁地進出醫院,那時他心里總是快樂不起來。到威廉32歲時,他突然悟到了什么,于是他開始了關于“會算計者”的研究,他經過多年的研究大量的事實證明:凡是對利益太會算計的人,多數都很不幸,甚至是多病或短命。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不幸,過得不好,不如別人快樂,因此,他們總是處于一種不開心的狀態。其實,這世界上真正快樂的人,不是擁有得太多,而是他們算計得很少。不是你的煩惱太多,而是你的胸懷不夠寬闊。
人們常說:“量小非君子。”一個人只有懂得包容、不去算計太多,才能不斷壯大,才能吐故納新,生生不息。
關于人的胸懷,有這么一個故事。
在印度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大師,在他門下擁有眾多的弟子,其中,有一個弟子經常牢騷滿腹,太過算計,過得一點也不快樂。他不是今天說別人對他不好,就是明天說飯菜不合口味。哲學大師為了開導他,就叫他到市場中去買鹽。
鹽買回之后,大師讓他將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下去。“味道如何?”大師問。這位弟子皺著眉頭說,“咸得發苦。”
大師又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在水缸中,再讓他嘗嘗味道,弟子回答說:“有一點點咸。”
大師又讓弟子把剩下的鹽都撒進附近的湖里,然后又叫這位弟子去嘗,這個年輕人捧了一口湖水嘗了嘗,大師問道:“什么味道?”“一點咸味也沒有了。”弟子答道。
哲學大師趁機教導這位弟子說,“一個人生活中的不快和痛苦,就像這鹽的咸味。我們所能感覺和體驗的程度取決于我們將它放在多大的容器里,所以,當你處于痛苦時,請開闊你的胸懷。”
我們的胸懷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容器。當你感覺命運對你不公的時候,當你慨嘆世態炎涼的時候,當你對生活感到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當你工作中感到煩惱不順的時候,你就要不斷地放開自己的胸懷。在寬廣的胸懷里,一切不快和痛苦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在寬廣的胸懷里,你將會活得很快樂,過得很快樂。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后不久的一次大選中,丘吉爾落選了。他是個名揚四海的政治家,對他來說,落選當然是件極狼狽的事,但他卻極坦然。當時他正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秘書氣喘吁吁地跑來說:“不好,丘吉爾先生,你落選了。”不料丘吉爾聽了卻爽朗地一笑說:“好極了,這說明我們勝利了,我們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勝利了,難道不值得慶祝嗎?朋友,勞駕,把毛巾遞給我,我該上來了。”
丘吉爾是那么從容,那么理智,只說了一句話,就成功地表現了一種極寬容豁達的大政治家的風范。一個人如果真的擁有寬闊的胸懷,那他無論遇到什么難題,都會想得通,都會正確地對待和處理,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
相信這句名言:“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谷粒。”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過多的爭辯和“反擊”都不足取,唯有冷靜、忍耐、諒解最重要。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其實快樂的多少取決于一個人的性格及諸多方面的原因。日常生活中,我們和家人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會發生頻繁的接觸與交往,久而久之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與誤會,這個時候不是每個人處理摩擦與誤會的方式都是相同的,于是不滿意結局的自然是氣呼呼的了。
我們并不希望看到事情的發展趨勢,既然發生了,我們也無法去避免,唯一能做的就是欣然接受,不去算計太多,心里自然也就愉悅了。隨之也會洋溢著快樂的感覺。
兩個相愛的人,如果都很算計自己付出多了,對方付出少了的話,哪里還有什么快樂可言呢?在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如果非要讓對方去多承擔些生活的瑣事,自己悠閑著,什么都不管,還老覺得對方什么東西又沒有做好,那生活最終的演變結局也是能預料到的。
不論是與誰之間,越是與對方算計,越不會如意。沒準對方也會和你較起真來,這樣雙方各執一詞,都沒有退讓的打算。你說這樣的場景能給你快樂的感覺嗎?
在這蕓蕓眾生中,什么樣的人都會有,不是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思想模式去發展的。所以我們少一些算計,多一些快樂的感覺,整個人自然會愜意輕松。從現在起,讓我們做一個算計很少,快樂越多的人吧。
上一篇:相互包容是化解家庭危機的上上策
下一篇: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