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鑠金,人言可畏
流言就像一把無形的匕首,如果處置不妥,確實是會傷害到我們,但在處理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免得適得其反。
人們常說的“哪個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有遭人議論的時候。
有一則寓言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一天,一個老翁和一個孩子用驢馱著貨物上街去賣。賣完后二人高高興興地回家,孩子騎著驢,老翁跟著走。這時,就有路人責備孩子不懂事,竟叫老人步行。聽了這樣的議論,孩子和老翁便換了一個位置繼續前行,可沒走多遠,就又聽到有人說老人于心何忍,竟讓小孩子步行。老人忙將孩子也抱到鞍上,路人又說他們太殘忍,兩人坐在驢身上,不顧驢的死活。無奈中,老翁和孩子都不騎驢,干脆牽著牲口走。可又有路人笑他們傻,空著驢不騎而徒步。最后,老翁對孩子嘆息道:“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了,只有抬著驢走!”
這個故事正說明,在人生旅途中,由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難以十全十美,不管我們做成什么樣子,閑言難免。人言可畏,以前面的寓言來說,那位老翁和孩子最后弄得左右不是,固然是受人議論的影響,但根本原因還是自己太無主見。我們不能因為有時被“人言”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就輕易妥協,因為不管我們怎么做,總會有人說我們是錯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
戰國時,魏國大夫龐恭就以“三人成虎”的故事來告誡魏王不要聽信流言。鬧市中出現老虎的幾率有多大?幾乎等于零。然而許多人奔走相告時,相信流言的人就開始與日俱增,人們開始漸漸相信,因為這“聽起來很耳熟,這事假不了”。
至近代的1935年3月8日,一代影后阮玲玉在人們的流言飛語中結束了自己年僅25歲的生命,含恨留下“人言可畏”的遺言,以此印證了“舌根底下壓死人”的俗語。
這兩個事例說明,正如戈培爾所說的“謊言千遍成真理”,流言的口口相傳最終還是讓其可信度不斷提升。
魯迅當年寫過題為《人言可畏》的文章,說:“……中國的習慣,這些句子是搖筆即來,不假思索的,這時不但不會想到這也是玩弄著女性,并且也不會想到自己仍是人民的喉舌。”“我們且不要高談什么連自己也并不了然的社會組織或抑制強弱的濫調,先來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吧。”
對人言采取一概排斥的態度,并不見得是什么好辦法。人言有時似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觀照出自身的一些缺點和錯誤,起到“警鐘”的作用。我們往往看不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別人對我們身上的缺點和錯誤往往一目了然。因此,對于人言,既不能不加理會,又不能聞人言就被嚇倒,最好是洗耳恭聽,認真分析,準確判斷,讓人言成為對自己的警示。經常問問自己:別人為什么要議論我?我的言行是否出格?應當從人言中汲取什么經驗教訓?有了這種對待人言的態度,即使別人的議論不盡正確,也會從中得到教益。
至于人言中的那些風言風語、冷嘲熱諷,甚至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不加理會走自己的路就是了。流言止于智者,要平息那些空穴來風的流言,可以參考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尼古拉斯·狄福奧佐的三個方法:
迅速回應。人們對不確切的事情總是格外關注,所以,要趕上謠言快如閃電的傳播速度,就要在第一時間作出回應。
不可沉默。許多人在面對不實的指責時,抱著“清者自清”的信念,總是采取一種“無可奉告”的態度結果反而讓流言越傳越像是“真的”。有實驗證明,沉默不語會增加不確定感,讓人們以為當事人試圖掩蓋什么或“有什么難言之隱”。
借助第三方。在有嘴說不清時,最好找一個中立、可靠的第三方站出來幫忙說話,會讓我們的反駁如虎添翼。
此外,辟謠時還要注意提供詳盡信息說清來龍去脈。比如許多牛奶生產企業的信譽受到負面新聞的牽連,如果一家沒有上“黑名單”的公司突然冒出來說一句“我們的食品保證是安全的”,而又并不對這個聲明進行解釋,這樣唐突的言辭反而會讓人們產生懷疑。
綜上所述,所謂“人言可畏”“眾口鑠金”,流言就像一把無形的匕首,如果處置不妥,確實是會傷害到我們,但在處理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免得適得其反。
上一篇:從容淡定的人眼中沒有波瀾
下一篇:信念是人們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