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個世界有無數的門。
有很多事物,人們在評判它們的時候,會用正反不同的標準,從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結論。比如:
對漏斗,有人說它“流過的油水兒不計其數,卻從不為自己截留一點一滴”,也有人說它“張著貪婪的大口,總也沒有滿足的時候”。
對石榴,有人說它“敢于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坦蕩的標志”,也有人說它“肚子里有點兒東西,就笑裂了嘴”。
對流星,有人說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閃閃發光”,也有人說它“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必然墜入黑暗的深淵”。
對月亮,有人說它“在蒼茫的夜色中給大地帶來光明”,也有人說它“只會借助太陽的光輝來炫耀自己”。
對直尺,有人說它“因為本身正直,才敢于去度量曲直”,也有人說它“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
對鐵釘,有人說它“把別人的打擊,化作自己前進的動力”,也有人說它“從不知主動進取,因而只能被動挨打”。
對秤砣,有人說它“身子雖小,卻能壓千斤”,也有人說它“一生都在稱量別人,卻從不知道自重”。
對竹筍,有人說它“是敢于冒尖的先鋒”,也有人說它“是削尖了腦袋往上鉆的典范”。
如此等等。
兩種不同的看法,一個是陽光的,一個是陰暗的;一個是褒義的,一個是貶義的。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生活中,多看積極的東西,世界才可能更加陽光明媚。
有人看到下雪,嘆口氣說:“暴風雪又來了,氣溫又下降了,道路又堵塞了,出門又不便了……”
可是也有人這樣感受:雪是歡快的,它是冬天的精靈。有了雪,冬天不再寂寞,湛藍的天幕有了晶瑩閃爍的光點;有了雪,冬天不再蕭瑟,單調的大地會涂抹上潔白的色塊;有了雪,冬天就成了孕育未來的溫床,呵護著希望的成長……
見到晚霞,有人會感嘆:太陽落下,白天消失,黑暗來臨了,就像人生走到盡頭一樣,讓人惆悵……
可也有人會這樣感受:西下的太陽正在親吻著地平線,天邊堆積著五顏六色的云霞。天幕像一方潔凈的絲絨,繡著絢麗的金邊。天空畫卷上鑲嵌著的那些云朵,有的像是陡峭的山峰,有的像是高背的駱駝,有的像是奔騰的駿馬,它們在輕輕緩緩地移行和變幻,它們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慶賀今天的結束,迎接明日的到來。
有這樣一些新詞:窮人不叫窮人,叫“待富者”;光棍不叫光棍,叫“待娶者”;老姑娘不叫老姑娘,叫“待嫁者”;下崗不叫下崗,叫“待薪者”。“待”字解百憂,這不就是陽光嗎?
陽光教我們正向看世界。
傳說兩個秀才在趕考的路上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一個秀才想:考試的日子遇到棺材真倒霉!他的心情變得沉重,結果名落孫山。另一個秀才卻想:棺材與“官”“財”二字諧音,豈不意味著好運當頭?他更加雄心勃勃,結果金榜題名。
日本水泥大王淺野一郎年輕時只身一人來到東京謀生,當時他身無分文,但看到東京街頭有人賣水時,他心中一陣竊喜:東京這地方連水都能賣錢,看來我在這里生存是不成問題的。也許換了別人,看到的是東京連水都得買,更會感到難以生存。
所以,事物的本身并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而對事物的看法沒有絕對對錯之分,但有陽光與否之分,而且每個人都必定要為自己的看法承擔最后的結果。
有位中年男子家境不富裕,上有父母,下有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居住在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而他的同學大都住上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還有人住進了別墅。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大家無意中談起了房子的話題。有人同情地說:“你的困難可咋解決???”那男子回答說:“還好。我還年輕,還健康,還有希望?!彼孕诺纳袂樽屓藲J佩。因為他看到的是正面的將來、陽光的將來。這叫“人有了陽光則不同”。
有部叫《蝴蝶》的法國電影,講述一個名叫莉莎的8歲小女孩的故事。莉莎被單身母親一次次忽視,但卻從不哭鬧,依然是一個陽光的小孩子,不去悲傷,凡事去想辦法。片中的主題歌讓人難以忘懷:
為什么漂亮的花會凋謝?——因為那是游戲的一部分。
為什么會有魔鬼又會有上帝?——是為了讓好奇的人有話可說。
為什么木頭會在火里燃燒?——是為了讓我們像裹著毛毯一樣的暖。
為什么大海會有低潮?——是為了讓人們說:再來點。
為什么太陽會消失?——為了地球另一邊的裝飾。
為什么狼要吃小羊?——因為它們也要吃東西。
這是陽光的童心。有時候我們也會想:為什么人長大了反而不容易陽光呢?人長大了更多也更會思考問題,為什么反而不面對陽光去思考呢?這就是為什么大人不如兒童更容易快樂的原因。
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悲觀主義者與樂觀主義者。悲觀主義者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個世界有無數的墻?!倍鴺酚^主義者常說的一句話是:“這個世界有無數的門。”“門”和“墻”的區別,就是能否陽光地看世界的分水嶺。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塞利格曼教授是首先提出正向心理學學說的權威。他從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15000名員工中篩選出1100人作為觀察對象,在對他們進行了5年追蹤后發現:習慣正面思考的經紀人比習慣負面思考的經紀人的業績高出88%,而負面思考者的離職率是正面思考者的3倍。
正面思考能力強的人有三種特質:能夠坦然面對現實,擁有深信“生命有其意義”的價值觀,具有實時解決問題的驚人能力。
有人說:“陽光思維就是向著光明扳道叉?!边@話很有味道。
有這樣兩種說法,一種是:隨著人口的增加,能源將越來越少;另一種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可利用的資源會越來越多地被開發出來。面對這兩種相反的觀點,樂觀主義者會相信后一種說法,而悲觀主義者會相信前一種說法。
遇事要往好處想——這就是陽光思維。
假如不慎掉進小河溝里,你可以想:也許會有一條魚游進口袋,多好玩呀!
假如下雨天不慎把皮鞋當雨鞋穿了,你可以想:這就有借口換新的了。
假如你深愛著的女朋友突然提出分手,不妨這樣想:也許我命中注定要娶個比她出色的太太。
假如不小心把一個舊瓷甕打碎了,還可以這樣想:我正好想換個新的,這不,“天意”如此。
這就是“遇事往好處想”。
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曾以橘子為例講道:如果拿橘子來比喻人生,一種橘子大而酸,一種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會抱怨它酸,拿到甜的又會抱怨它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會慶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會感謝它是大的。蔡先生是陽光透亮的。
還是那個古老的話題,冬天和春天。很多人都會認為冬天難捱,可是,一篇《冬寒》的短文教會了我們陽光地看世界、陽光看地冬天:
冬寒,是多功能的保鮮冰柜,保鮮了溫暖,保鮮了柔情,保鮮了自然,保鮮了心靈,保鮮了春天,保鮮了天空,保鮮了大地,保鮮了人類幾千年源遠流長的古老文明。冬寒,讓自然變得剛烈,讓人類變得堅強,讓春天變得充滿希望盡顯妖嬈美麗。
——看看,這可真的讓我們分不清到底冬天好還是春天好了。
我記起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賣雨傘的,二女兒嫁給一個賣草帽的。
晴天,老太太唉聲嘆氣,說:“大女兒的雨傘不好賣,大女兒家的日子不好過了?!庇晏?,她又發愁:“老是這樣不晴天,二女兒家的草帽賣給誰?”無論晴天還是雨天,老太太總是不開心。
一位鄰居勸老太太說:“下雨天你就想大女兒家的傘好賣了,到晴天你就想二女兒家的草帽肯定生意不錯。這樣,你不就天天都可以高興了嗎?”果然,此后老太太的臉上天天都有了笑容。
看待任何事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從這個角度看,是這樣一種印象;從那個角度看,又是那樣一種印象。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換一種角度就能換一種結論,換一種角度就會換一種心情。
作家馮驥才有篇文章叫《大度讀人》,列舉了一些人應該怎樣去讀,比如:
有的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傘借給你,而下雨的時候,他卻打傘悄悄地先走了。
——你讀他時,千萬別埋怨他。因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著(況且是人家的傘),也不愿意分擔別人的困難,你能說什么呢?還是自己常備一把傘吧。
有的人,在面對你傾訴深情的時候,語言的表述像流淌著的一條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的底下,卻潛藏著一股污濁的暗流。
——你讀他時,千萬別憎恨他。因為凡是以虛偽的假面來欺騙別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難,弄不好還會被同類的虛偽所懲罰。你應該體諒他的這種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歸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種的時候,他袖手旁觀,不肯灑一滴汗水,而當你收獲的時候,他卻毫無愧色地以各種理由來分享你的果實。
——你讀他時,千萬別反感他。因為有人肯分享你豐收的喜悅,不管他懷著什么樣的心態,都應該持歡迎的態度。你做出一點犧牲,卻成全了一個人的業績欲,慢慢地,會讓他學會一些自尊和自愛。
馮先生這種讀人的方式充滿了陽光,是正向看世界。這正如作者所說:“讀別人,其實也是在讀自己。讀真、讀善、讀美的同時,也讀道貌岸然背后的偽善,也讀美麗背后的丑惡,也讀微笑背后的狡詐……因此,讀人時,要學會寬容,要學會大度,由此才能讀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東西,才能讀出高尚,才能讀出歡樂,才能讀出幸福?!?/p>
上一篇:輸贏在心態
下一篇:野心是一根牽引成功向自己靠近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