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之亮 【本書體例】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后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意志,何足云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
(選自《宣驗記》)
一只鸚鵡飛落到一座山中,山里的鳥獸都對它十分親敬。鸚鵡暗自想道:“這樣雖然快樂,可是未必能長久。”于是便飛走了。過了幾個月,那座山里起了大火,鸚鵡遠遠望見,于是飛進水里沾濕了羽毛,飛到那座山去澆灑大火。天神對它說:“你這樣做雖然很有意志,可這點水哪值一提?”鸚鵡回答道:“我雖然知道這樣做澆不滅大火,可是曾經在那座山里住過,山里鳥獸行為善良,都是兄弟,我只是不忍看到它們遭受這樣的災難罷了!”
這則故事的原始材料取自吳康僧會所譯的《雜譬喻經》。佛教雖然在漢代傳到中國,但由于佛理玄深,普通百姓難于領悟。為了擴大佛教的影響力,佛徒們便把印度及中國國內一些富于佛理的小故事利用起來,編成譬喻經。這種深入淺出的方法對宣揚佛理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到了隋唐,佛徒們更把這些故事用講唱的方式表達出來,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獨特的形式——變文。
佛教主張一生多做善事,以求轉世成佛,不受地獄輪回之苦。《鸚鵡救火》這則故事中雖然并沒有言及成佛之事,但是鸚鵡的所作所為,正是佛教主張的轉世基礎,故而可稱之為沒有佛教術語的佛教宣傳。故事敘述到恰當處便煞住筆鋒,余下的味道全留給讀者自己去咀嚼品嘗,這不僅會使讀者順利地接受這樣的宣傳,而且可以達到一種真正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故事講完之后再補上一些空洞的佛理說教,就會使讀者胃口大倒,而產生逆反的心理了。
佛教主張人們勤作善事,并不過分強調所謂驚天動地的壯舉,所以勤于修行,不失涓滴便成為佛徒們信奉的準則。其實在很多時候,驚天動地、泣鬼神的事業固然能夠令人深為感動,但那些點點滴滴、于平凡處見精神的微末小事,同樣能夠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再說,一個人一生畢竟短暫,那些宏壯的業跡,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參與、去表現的。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主張所有的人乃主物類均應得到度脫,成為極樂世界中的成員,所以它鼓勵一切人都要時時刻刻不間斷地用佛理指導行事。這只救火的鸚鵡面對山中大火,情知自己以沾羽之微不可能產生實際的效用,但它堅執這樣去做,不能為而為之,無非是表現一種精神。我國上古還有個“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說炎帝少女女娃因游于東海溺死,其精化為鳥,常銜西山木石填于東海,也很真摯動人。銜石填海和沾羽救火,實際上都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都不過是表現一種精神而已。但前者表現一種復仇的決心,后者則表現一種行善的誓愿,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說明的是:佛家以慈悲為本,寬大為懷,不講究復仇,因此,像精衛填海這樣的故事,就不可能出現在佛教的喻經中。
上一篇:鮑君
下一篇:黃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