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喜洪 【本書體例】
丁治棠
丁治棠(1837——1902),名樹誠,字治棠,又字文簡,四川合州(今合川)人。光緒五年(1879)舉人。以后三次會試不第。光緒十六年(1890)五十四歲時以“大挑二等”,補儀隴縣訓導。著有《說文部首釋許》、《治棠經疏》、《仕隱齋涉筆》等,后者為筆記小說,八卷。
有富家子,文字不佳。過縣試,倩槍入場,一試冠軍,眾歡嘩。官提堂號試之,又賄官之侍人,代為傳遞,四試皆第一。眾知其由,請官面試,不令侍人近童身,方杜弊。官如請。將富家子通身搜括,閉置室內,隨寫題紙,自送入室。出則鎖戶,驅侍人去。歷半晌,獨入驗之,見童伏案輾轉,未成一字。詢之,童曰:“素習腹稿,文之局勢已定,只字句欠酌,故未落筆耳。”官出俟之,仍封鎖加嚴,禁人窺覘。日過晡,官復入,見全篇謄就。閱其文,洋洋灑灑,豐腴流暢,童軍中射雕手也。大加獎異,貼文示眾,遂定案首焉。眾亦驚詫,不解其由。久乃探知,仍是侍人作弊。方官下題時,已將題紙飛出,及官入驗,槍已脫稿,暗粘官之背衣上,俟轉面,童隨步扯之。官疑童之送己也,卻之曰:“何必起送,急坐作文可也。”迨官再驗,已謄真完卷矣。妙在即藉官身傳稿,真賊智也。
(選自《仕隱齋涉筆》)
有一個富家公子,文字功夫不好。參加縣試,請人代考,第一場得了個第一名,考生們都嘩然起哄。考官把前幾名提到大堂再考,他又賄賂考官的侍從,代他傳遞,結果四場考試都是第一。大家知道了其中緣由,請求考官面試,不讓侍從接近這童生,才能杜絕舞弊。考官答應了大家的請求,將這富家公子通身搜查一遍,關到屋內。考官隨即寫好試題,自己送進室內,把侍從也都趕走。過了半晌,考官獨自進去查驗,見童生伏案輾轉反復,沒寫一個字。問他,童生說:“平常習慣打腹稿,文章大的局勢已定,只是字句未斟酌好,所以還沒落筆。”考官出去等著,仍然嚴格封鎖,禁止人們偷看。傍晚時,考官再進去,見童生已通篇謄寫完畢。看那文章,洋洋灑灑,豐滿流暢,真是童生中的能手。于是,大加獎勉,將文章貼出公布于眾,定為縣試第一名。大家也感到驚詫,不解其由。時間長了才探聽到,仍然是侍從作弊。當考官進去下題時,已將試題傳出,等到考官進去查驗,槍手(替作文章的人)已經脫稿,侍從暗中粘在考官背后衣服上。等考官轉身時,童生跟著扯下。考官還以為是童生送他,就辭卻他說:“何必起來送,趕快坐下作文章就行了。”到考官再查驗時,已把試卷謄寫完。如此妙在能借考官傳卷,真是賊智啊。
這篇小說寫的是一個富家公子,雖然文字不佳,卻能歷經數場考試,取得縣試第一。其中奧妙何在?富家公子花錢請槍手代為捉筆,而且狡猾多端,以變應變,所以才每每過關斬將,一路順風奪冠。作者稱其手段為“真賊智也”,實是無情地諷刺。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由此可見。
作者丁治棠,曾經三次參加會試而沒考中,對科舉制度的黑暗是身在其中,體驗良多,自有一番獨到感受,比之常人更了解其中內幕與弊端。在體驗了科舉制度的酸甜苦辣之后,才形成了《機智》這篇深刻地揭露科舉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說。
小說篇幅很短,僅三百多字,卻能巧設懸念,平淡中見驚奇,使人耐讀,吸引讀者不由自主地讀下去。故事一開始,富家公子雖然文字不佳,竟依靠槍手捉刀,“一試冠軍”。“官提堂號試之”,他又買通考官的侍從,與槍手互相配合,四場考試又都是第一。在眾人的請求下,考官決定自己獨自考試這個童生。考官采取了種種措施,將童生搜身后,關到考場內,自己隨即出題,親自送進室內,出來后馬上鎖門,把侍從趕走。從這些措施來看,應該是天衣無縫,童生無從作弊了。但是,一看文章,洋洋灑灑,確實很好。考官對童生只得大加獎掖,定為縣試第一名,結果出乎人們意料。這是怎么回事?故事結尾才道出緣由,原來他們竟然巧借考官來傳遞試題、文章。作弊手法之新奇高超,真讓人驚嘆。難怪乎作者要驚嘆“真賊智也”!
此外,小說行文冷靜沉穩,卻又深刻犀利。文字精煉暢達,卻又極具表現力。三百多字的篇幅,活畫出一幅科舉考場內外眾丑圖,顯現出富家公子和槍手等的丑惡面目。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科場失利,官場失意的憤懣不平,也顯示出作者文字功底之深。也許這是作者長期浸淫于科舉考試,又能識其弊端,跳得出來的結果吧。
上一篇:機關槍
下一篇:李仲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