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黑格爾左派”。產生于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德國,是黑格爾學派中的德國資產階級激進派的思想家集團。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特勞斯、盧格、布·鮑威爾、施蒂納,費爾巴哈也曾屬于這一派。
青年黑格爾派重視黑格爾的方法,繼承了他的哲學中進步的、革命的方面,但是仍然把思想觀念看成世界的基礎,產生、支配現實世界的原因,沒有擺脫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的桎梏。30年代,青年黑格爾派內部,只是研究、爭論一些抽象的哲學問題,對宗教和政治的緊迫問題采取了超然態度。隨著階級斗爭的發展和尖銳化,40年代他們開始投入要求直接消滅宗教和現存國家的斗爭。
青年黑格爾派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斗爭,主要是通過反對宗教的斗爭進行的。施特勞斯和鮑威爾從不同角度探索、研究了耶穌傳說和基督教的形成問題,并在這一基礎上對基督教進行了詰難與批判。施特勞斯認為,關于基督的神話故事是宗教團體的無意識的產物,而鮑威爾認為是個別人杜撰出來的。前者以黑格爾哲學的“實體”概念出現,后者則表現為黑格爾的“自我意識”范疇。這個問題的爭論進一步擴展為歷史發展的動力之爭。當然,無論把“實體”,還是“自我意識”看成是歷史發展動力,其歷史觀都是唯心主義的。但是,他們對基督教的批判,直接喚起了費爾巴哈從整體上對一切宗教神學的批判,這些批判活動打擊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支柱,在當時的政治斗爭中起了積極作用。
青年黑格爾派反對封建專制制度,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改革,主張“政教分立”和“個性解放”。但是,他們輕視人民群眾,反對人民群眾的斗爭,把資產階級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普魯士國王身上,對封建專制的普魯士國家卑躬屈膝。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盡管青年黑格爾派思想家們滿口講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詞句,而實際上他們是最大的保守分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2頁)
上一篇:青年近衛軍(1945)
下一篇:靖康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