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9世紀德國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資產階級激進派的思想代表。1804年7月出生于德國巴伐利亞的蘭斯休特城一個法學家家庭。中小學時期,因父母不和,經常隨父親工作地點的變動而轉學。先在慕尼黑天主教小學讀書,后在班堡和安斯巴哈等地中學學習。1822年秋中學畢業后,在安斯巴哈的家中學習神學。1823年秋,進海德爾堡大學神學系學習。1824年轉到柏林大學,次年轉入哲學系,聽黑格爾的邏輯學、形而上學和宗教哲學等課。1827年進愛爾蘭根大學學習植物學、解剖學和心理學。1828年2月在愛爾蘭根大學通過哲學博士論文答辯。從這一年始任該大學哲學講師。1832年,因1830年匿名發表《論死與不死》小冊子,觸犯了基督教和政府當局,被大學趕出校門。后雖經幾次努力,希望能回大學講臺,都沒有成功。1837年11月,同貝爾特·列夫成婚后,遷居到弗蘭根中部紐倫吉亞的布魯克堡村,一直度過25個年頭。1859年妻子的工廠破產,從此他們過著貧寒凄苦的生活。1870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但始終沒有成為一個共產主義者。1869年以后,健康情況日益惡化,發生了幾次中風,1872年9月13日逝世。
費爾巴哈雖被趕出大學講臺,遠離城市,遠離科學文化中心,隱居于窮鄉僻壤,但他為了追求真理,克服各種困難,孜孜不倦的著述,寫下了大量著作,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理論遺產。他的主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宗教的本質》等。
費爾巴哈在同宗教神學和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斗爭中,建立了人本主義,并通過人本主義走向唯物主義。他認為,宗教神學和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秘密在于“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顛倒的人本學”,而要恢復被神學顛倒了的人的真正本質,就要將“神學變為人本學”。因此,他的新哲學的任務就是要“從絕對哲學中,亦即從神學中將人的哲學的必要性,亦即人本學的必要性推究出來,以及通過神的哲學的批判而建立人的哲學的批判”。其對象是人以及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界。費爾巴哈認為,自然界是唯一實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沒有其他東西。人不是宗教神學、黑格爾哲學中變成了虛幻的對象的人,而是一個感性實體;不是生活在虛幻的世界中,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個自然本質”,是自然的產物。因此,思維的主體(人)和思維的器官(大腦)不是神意或某種獨立的精神實體的產物,而是來自于自然界,離開自然界,人便化為烏有,思維自然不能存在,因而,不是精神產生自然,而是自然產生精神。費爾巴哈通過人本主義這一特殊表達方式,唯物地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建立了“人本學”唯物主義,從而結束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長期統治,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應有權威,推進了唯物主義的發展,這是費爾巴哈在哲學史上的巨大歷史功績。但是,由于他長期隱居鄉村,遠離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脫離自己的時代,以及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和對人的抽象理解,使他的哲學仍然具有18世紀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缺陷。
費爾巴哈是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先驅者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費爾巴哈哲學,吸取了其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并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創立了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人類認識史上的偉大革命。
上一篇:費定,康·亞
下一篇:費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