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匈牙利詩人。一八二三年一月一日生于阿伏德大平原上的克洛什村的屠戶家庭。原名叫彼德洛維奇·山陀爾,一八四二年開始發表詩歌,以裴多菲·山陀爾為筆名。他童年時流浪過,做過演員,當過兵。他早年采用民歌體寫詩,用人民的語言和民歌形式歌頌牧羊人、漁夫、勞動青年和美麗的大自然。如《谷子熟了》(1844)、《傍晚》(1844)等五十多首詩,已成為匈牙利真正的民歌。一八四四年,他從故鄉到布達佩斯,擔任《佩斯時裝報》的助理編輯,相繼出版了《詩集》(1844)、《愛德爾卡墳上的柏葉》(1845)和散文作品《旅行札記》(1845),從此成了全國著名詩人。這同時他翻譯海涅詩歌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一八四六年,裴多菲在尋求民族解放無出路時,曾一度陷入“淡淡的哀愁”中,但他很快組織了匈牙利第一個作家集團——“十人協會”,創辦了進步的文學刊物,寫了一系列政治抒情詩,《我的歌》(1846)等詩號召奴隸們起來,打倒專制制度。同年秋天,他同尤麗亞結婚,婚后的愛情詩中同樣滲透著強烈的政治內容,著名的《自由與愛情》(1847,“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集中表達了資產階級民主志士們的心聲。一八四七年,他的詩歌創作更直接地涉及到當前政事,如《致十九世紀詩人》(1847)等作品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一八四八年初,在歐洲革命浪潮影響下,以裴多菲為首的佩斯激進青年們發動了三月十五日起義,起義凌晨,裴多菲在佩斯民族博物館當眾朗讀了自己寫的《民族之歌》。同年秋,他參加了反對奧地利侵略者的衛國戰爭,翌年七月三十一日,隨貝姆將軍在特蘭瓦西尼亞一帶作戰,為祖國壯烈犧牲。裴多菲短暫的一生,除寫下八百多首抒情詩外,還寫下八部長篇敘事詩,其中最有名的三首是:《農村的大錘》(1844)、《雅諾什勇士》(1844)和政綱性長詩《使徒》(1848),他還寫過小說、戲劇、政論等作品。
上一篇:被開墾的處女地又譯作《新墾地》(1932,1959)
下一篇:裴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