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遍及廣泛學科和研究領域的由一種特定的結構主義方法論聯系起來的哲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思潮。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法國,它很快取代存在主義在戰后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并風行于歐美和西方各國。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基本原則來源于20世紀20-30年代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以后這些原則被推廣到人文和社會研究的各領域并結合于這些學科得到迅速發展。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被認作這一思潮的思想先驅。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文化人類學方面是法國的列維-斯特勞斯,他也被認作法國結構主義運動的領袖式人物。他早年攻讀法律、心理學和哲學,曾率領一支人種學調查隊深入土族部落收集人種學資料,后任法蘭西學院社會學教授。著有《親族關系的基本結構》、《結構人類學》、《野蠻人的心靈》、《神話學》等;認識論和思想文化史方面是法國的福柯;心理學方面是瑞士的皮亞杰,精神分析學方面是法國的拉康;文藝理論方面是法國德里達和巴爾特;語言學方面是美國的喬姆斯基;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是法國的阿爾杜塞,他長期任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教授。他把結構主義方法用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閱讀和研究,著有《讀〈資本論〉》、《保衛馬克思》、《列寧和哲學》等。
結構主義認為,要對繁亂的社會文化現象達到有秩序的認識,就不能去研究現象本身的性質,而要研究現象之間的內在關系整體,即把握現象的結構。但把握結構不能通過經驗概括,只能憑借理論模式,特別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模式去發現。結構主義認為,社會文化現象中的這種結構秩序性不是客觀世界固有的,而是人類心智的產物,是人類無意識能力的產物。這些結構是先驗的,是本原,而事物倒是第二性的。封閉的自足的不變的結構規定和派生出社會現象的性質和變化,支配著人們的社會活動行為。從而社會歷史的“主體”不是人而是先驗的“結構”。結構主義強調共時態分析,反對對社會作歷史發展研究,認為所謂客觀的有發展規律的歷史純屬虛構。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被一些學者如皮亞杰、喬姆斯基等人在自己的專門學科研究中加以運用取得了很大成就。不過,阿爾杜塞的用結構主義詞句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實為篡改。
上一篇:經驗批判主義
下一篇:結構主義文藝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