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四歲而孤,母守節,親教歐陽修。家貧,以荻草做筆,畫地學書,聰悟過人,讀書成誦。舉進士,試南宮第一,積極推動“古文運動”,“慶歷新政”運動主將之一、任諫官。范仲淹罷相,歐陽修也被貶,先后在滁州(今安徽滁縣)、揚州(今揚州)、潁州(今屬河南)、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等地做九年地方官,后調回朝廷,任翰林學士,嘉祐年間(1056-1063)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一生著述頗多,對金石學有開創之功,著有《集古錄》一書,奉詔修《新唐書》紀、志、表,自撰《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蘇軾評價他“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新唐書》共二百二十五卷。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早在后晉時,由宰相趙瑩領導,張昭遠、賈緯、趙熙、鄭受益、李為光、呂琦、尹拙、王伸、崔稅、李松等人執筆寫過一部《唐書》,書將修成,趙瑩出任地方節度使,由宰相劉昫接任領導,后來便題名劉昫撰。宋仁宗不滿意劉昫所撰《唐書》,在慶歷初年曾詔王堯臣、張方平等再修一本新《唐書》,但未修成,后于慶歷五年(1045)又詔宋祁、歐陽修修撰,至嘉祐六年(1061)修成,后人為與劉昫《唐書》區別,而稱劉昫《唐書》為《舊唐書》,宋祁、歐陽修《唐書》為《新唐書》。宋祁先入史館做列傳,歐陽修后入史館分工修撰本紀、志、表,實際工作多由王疇、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劉羲叟、江鄰幾、范鎮等人來做。書成由宰相曾公亮領銜上呈。由于全書由宋祁、歐陽修兩人分頭定稿,風格很不一致,宋祁獨以文辭華采為先,語義難明,歐陽修為文條理明晰,語言平易流暢。廷臣建議歐陽修對全書統一加工潤色,為了尊重宋祁,歐陽修未予接受,所以今天所看到的《新唐書》題為宋祁、歐陽修撰。歐陽修等人修《新唐書》比趙瑩、劉昫修《舊唐書》時,有較充裕的時間,又有許多新出的材料可供參考,所以《新唐書》表現了許多長處:1.增列表系。《史記》《漢書》有表,后來正史均無表,《新唐書》開始恢復立表,此后所修正史又都有年表世系了。2.創制新例。針對唐朝實際情況,創立《儀衛》《選舉》《兵》三“志”,《藩鎮》《公主》《藩將》《奸臣》四傳。3.志書詳細。以前各正史也都注意“志”的修撰,一般是八“志”或十“志”,歐陽修則將“志”擴大為十三項,保存天文歷法、水利設施、國內外交通貿易,貨幣地租及紙幣出現等許多珍貴材料。4.列傳充實。《新唐書》“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分類多了六類,把“本紀”的一些事移到列傳中,削去《舊唐書》列傳六十一人,增列新傳三三一人,《進新唐書表》所說“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即指此而言。《新唐書》也有明顯缺點,“本紀”有時太略,甚至不載年月,宋祁、歐陽修都是反對駢儷的古文家,凡遇詔、誥、章、疏,四六行文的,必盡刪去。正因如此,《新唐書》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又不能廢除《舊唐書》,清人沈炳震,對新,舊二書加以整理,輯成《新舊唐書合鈔》二百六十卷。《新五代史》為歐陽修所自撰,原名叫《五代史記》,七十五卷。原來,宋初設史館,由門下侍郎,參知政事(宰相)薛居正領銜修撰梁、唐、晉、漢、周《五代史》,后稱《舊五代史》,《舊五代史》在保存五代史料上是有貢獻的,但是歐陽修不滿意《舊五代史》,認為它“繁猥失實”,義例不明,仿司馬遷《史記》通史體例,繼承《春秋》褒貶之法,自加修定,藏之于家,死后,朝廷才取其稿以付國子監刊行。歐陽修是中國古代史上修撰兩部正史的史學家,他治史主張求實“無纖毫世俗之氣”,對“先儒注疏有所不通,務在勇斷不惑”,宋初學者多以后梁為偽政權,歐陽修則反對,他認為梁有其土,有其民,不能否定它做為一個朝代的存在,同時歐陽修又不偏袒梁,“凡梁之惡,余于《史記》(指《新五代史》)不沒其實。”歐陽修對讖緯迷信持否定態度,他認為自然現象不能起到警告人的作用,所以他在寫史時只記災異,不記應驗,采取客觀態度。歐陽修又開創了以金石考史的先例,他收集古文圖書,集三代至宋初以來金石銘刻一千卷,用以糾正正史之訛三百多處,《新五代史》直接采用了金石考證的成果。但是,歐陽修刻意效仿《春秋》也是他的一個缺點,他以圣人自任,對五代歷史進行褒貶,主要是貫穿了一個尊王的思想,這當然是為鞏固封建秩序服務的。關于歐陽修史學思想問題,近年學者多有研究,趙呂甫《歐陽修史學初探》,柴德賡《論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等文是代表作。(兩文均載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史學史論集》〈二〉)
上一篇:歐陽修
下一篇:歐陽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