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主義的創始人。生于俄國特維爾省諾沃托爾斯克縣普列姆希諾村的一個貴族家庭。1833年在帝俄首都彼得堡炮兵學校畢業后,任沙皇軍隊的軍官。1835年,他辭去軍職到莫斯科,參加莫斯科大學先進青年的哲學小組。在此期間,他接受了黑格爾哲學中保守,反動的觀點,寫了《〈黑格爾哲學講演錄〉譯者序言》一文,為沙皇專制制度辯護。1840年秋,巴枯寧到柏林,在柏林大學研究歷史和哲學。后移居瑞士,結識魏特林等人,并接受魏特林思想影響。由于巴枯寧同魏特林派來往密切,被沙皇政府視為危險分子,要求瑞士政府把他引渡回國。他于1844年逃往布魯塞爾和巴黎,在巴黎第一次同馬克思會見,然后去布魯塞爾。1847年,又重返巴黎,同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來往密切,結為朋友,深受蒲魯東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他的無政府主義觀點影響。1847年11月,在巴黎舉行的波蘭人民起義十七周年大會上,巴枯寧發表演說,抨擊了俄國專制制度。后來又參加1848年布拉格反對奧地利帝國的武裝起義和1849年德累斯頓起義。革命失敗后,被德克薩森王國政府逮捕,判處終身監禁。1851年,被引渡給俄國。關押期間,多次向沙皇懺悔,乞求恕罪,后減刑流放西伯利亞。1861年,取道日本、美國逃到英國,參加赫爾岑創辦的《鐘聲》編輯工作。但在革命運動性質和策略上與赫爾岑發生分歧,最終決裂。1864年11月,在倫敦會見馬克思,并加入第一國際。1865-1867年,與第一國際脫離,在佛羅倫薩組織秘密無政府主義團體。在流亡期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社會革命”觀念。他認為,國家是現代社會的主要禍害,消滅國家是個人解放的必要條件。巴枯寧的政治綱領是反對權威,主張立即消滅“一切國家”,廢除“一切權力”,建立個人“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社會,并認為這是人類發展的最高目的。他把自由和紀律、組織、權力看作是截然對立的東西;主張把廢除遺產繼承權作為社會革命的出發點;他認為社會革命的主力不是無產階級。主張依靠農民和流氓無產者的自發騷動來實現無政府主義的目的;他否認組織,否認立法,反對無產階級進行政治斗爭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否定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他的反動的社會革命觀點對無產階級革命具有極大的危害。巴枯寧的主要著作有《上帝和國家》、《國際革命協會的綱領》、《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等。
巴枯寧于1868年重新混入第一國際后,積極開展陰謀篡奪國際工人運動領導權活動。陰謀敗露后,便在國際內部加緊分裂活動,攻擊馬克思,歪曲巴黎公社經驗,詆毀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路線。1872年9月第一國際海牙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把他及其追隨者開除國際。但他們拒不承認新的總委員會和大會決議,打著反“權威”的旗號,繼續進行無政府主義活動。1876年7月1日病死在瑞士伯爾尼的一家醫院。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著作中,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寧的反革命罪行和他鼓吹的無政府主義謬論。
上一篇:巴爾扎克與《人間喜劇》
下一篇:巴比塞與《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