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孫中山在南京建立的資產階級革命政府。
自武昌起義后,到1911年11月已有十四省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建立中央政府已成為革命的迫切要求。11月9日,湖北黎元洪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赴鄂商議組織臨時政府問題。幾乎同時,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區都督也發出類似通電,請派代表赴滬。由于武昌是首義地區,黃興、宋教仁又在武漢,11月30日各省代表聯合會終于在漢口英租界舉行,12月2日作出兩項重要決議,一是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一是“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4日,各省代表得知南京被江浙聯軍攻克,一致決定臨時政府設于南京。12月14日各省代表齊集南京,不久孫中山從海外到達上海,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物,在其成員中有立憲派、舊官僚,但革命派仍占領導地位。因此在它存在的短短三個月時間里,發布了不少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文化教育的政令。在政治上宣布人人有選舉、參政的“公權”和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等“私權”;命令各官廳焚毀刑具,停止刑訊;廢除“大人”、“老爺”的稱呼;通令保護華僑,禁止販賣華工和買賣人口,禁止蓄奴;解放“疍戶”等所謂賤民,允許他們享有“公權”和“私權”,以及禁止蓄辮、纏足、賭博,嚴禁種植吸食鴉片等等。在發展民族工業方面,保護個人私有財產,頒布了保護工商業的規章,廢除了清代一些苛捐雜稅,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倡以“自由、平等、博愛為綱”的“公民道德”,禁用清政府學部頒布的教科書,凡是各種教科書,必須合乎“共和民國宗旨”。這些措施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愿望,但對地主階級沒有根本觸動,對農民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沒有明顯反映。
帝國主義一直拒不承認南京臨時政府,并在外交財政上施加壓力;立憲派又從內部進行破壞搗亂;就是革命派內部也處于十分渙散的狀態,許多同盟會員蛻化變質,和立憲派、舊官僚打得火熱,使孫中山等很難堅持革命主張。革命黨人處于孤立地位,使孫中山無力改變過渡政府與過渡總統的局面,最后不得不讓位于袁世凱。1912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次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南京臨時政府至此夭折。可參看趙矢元:《論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陳勝粦:《論孫中山在創建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斗爭》,均見《辛亥革命史論文選》,三聯書店,1981年。
上一篇:華盛頓會議
下一篇:博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