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波斯彼洛夫
格納其·尼古拉耶維奇·波斯彼洛夫(ГеннадийНиколаевицв Поспелов,1899—)。蘇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1925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1938年起任莫科科大學教授,長期領導該校語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的工作。其著作甚多,主要的有: 《文學理論》(1940),《十八—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中的問題》 (1945,博士論文), 《果戈理的創作》(1953),《論藝術本性》 (1960), 《審美和藝術》 (1965,中譯本名為《論美和藝術》), 《方法論和詩學問題》 (1983),《藝術和美學》(1984)等。
波斯彼洛夫在二十年代后期,曾依附過以彼列維爾澤夫為代表的文學理論中的庸俗社會學派。二十年代末這一學派開始受到批判,三十年代波斯彼洛夫努力清除自己所受的影響,并于后來的幾十年內,從社會意識形態的方法論角度,著力建立自己的文學理論體系。由于其理論闡發比較嚴密,觀點上自成一家,方向鮮明,方法論上前后比較一致,故他的學生們認為,在蘇聯文藝理論科學中,已經形成“波斯彼洛夫學派”。他所主編的《文藝學引論》(1976)和專著《文學原理》 (1978)比較全面的論述了自己的文學理論觀點和方法論。
波斯彼洛夫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為建立文藝學的科學方法打下了基礎。他認為,文學理論研究的對象,既然是語言的藝術創作,那它就是一門社會科學,其任務是研究文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特點問題,以期建立完整的普遍的概念體系。同時他認為,文學科學又是一門歷史科學,其任務是要闡明文學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并建立理論體系。他的重要著作《文學原理》就是對文學藝術的特征及其發展規律這樣兩個方面進行了理論的闡述。在論述文學藝術的特征時,他所持的是“意識形態本性論”的觀點。他認為文學藝術是“一種認識生活的形式”,有其特殊的認識對象,它既要反映體現具有生活特征的個別事物,又要反映社會歷史的本質特征。藝術借用生活的普遍規律,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但又不滿足于此,它還要抓住最富有特征的現象,創造形象和新的個性,使之提升到典型化的高度。他雖然認為凡是有特征的東西,只有通過形象才能得以體現,但又反對把形象視為藝術的根本特征,因為其它科學中也存在形象。他也反對把藝術的特征視為審美,因為在他看來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忽視這一點,就無法認識藝術的根本特性。
在論述文學發展的獨特的歷史規律時,他闡明了流派和思潮問題,認為文學流派是研究文學發展的中心環節。在他看來,文學流派就是一個具有共同的具體感受的世界觀的作家群;而文學思潮,則是某一國家和時代的一些作家群,在某種創作綱領的基礎上的聯合。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波德萊爾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波普派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