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別林斯基
維薩里昂·格利哥里耶維奇·別林斯基 (Виссарион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 1811—1848)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文藝批評家、哲學家、美學家。俄國現實主義美學和文藝批評的奠基人。出生于軍醫家庭。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學習時就組織了進步學生文藝團體,后因寫反對農奴制度的劇本《德米特里·卡里寧》被開除。三十年代開始擔任《望遠鏡》雜志的固定撰稿人,1838年主編《莫斯科觀察家》雜志,以后又參加《祖國紀事》、 《現代人》雜志的編輯工作。
他經歷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啟蒙主義到革命民主主義的發展過程。他認為理論問題的重要性有賴于“它和現實的關系”,從這一原則出發,他研究了文學理論的一系列問題。他一生寫了一千多篇文學批評文章,論述了藝術的思想性、藝術性、人民性、時代性、真實性、典型性、民族性等一系列現實主義的根本問題。
別林斯基主張“一切藝術的內容都是現實”、“生活永遠高于藝術”,并強調藝術的社會教育作用,他指出“哲學家以三段論法說話,詩人則以形象和圖畫說話”,藝術要用形象來顯示真理。在《藝術的觀念》、 《詩的分類和分科》和《關于批評的講話》等文章中,闡述了藝術創作和文學批評的一般規律和特征,首次提出藝術是“寓于形象的思維”的論斷,認為在“藝術中創造性的想象起著最積極和主導的作用”,而在科學中“則是理智和思考力”。他明確地認為“典型化是創作的一條基本法則”,要求“既表現一整個特殊范疇的人,又是一個完整有個性的人。”他關于典型的名言是“熟悉的陌生人”,他還主張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的統一。主張“內容與形式的生動有機的結合”,要求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既反對只重形式的純藝術,也反對抽象說教的“教誨詩”。他認為現實主義的要點是: “人的生活是藝術的主要對象”,“藝術是現實的再現”,“揭露生活的全部真相”。為此,他把藝術的發展、藝術上的一切更替和轉變,都看成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是時代的產物。他十分強調反映人民的生活。說: “人民生活給詩人提供內容,因而,這種內容的價值、深度、容量和意義不是直接依靠詩人本身,不是依靠他的天才,而是依靠他的人民生活的歷史意義”。他把藝術看成是改造生活的積極強大的力量,他要求詩人作家成為人民自覺和社會進步的喉舌,要求詩人懷著對生活的理想來改造現實。他根據藝術與現實、人民的關系,深刻地論述了藝術的人民性和民族性,特別指出了民族性就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標記”。別林斯基把文學分為兩大類:一是“理想的詩”,即浪漫主義;一是現實的詩,即現實主義。別林斯基肯定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創作傾向代表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方向。
別林斯基建樹了一套完整的現實主義理論,1847年《給果戈理的一封信》提出俄國民主派的戰斗綱領,是他一生文學活動的總括。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別材、別趣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勃拉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