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孔子對文章的言與文即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的認識。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五年》; “吾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 行而不遠”。 “志”,指思想、感情、抱負、意志,這里主要指文章表達的內容。“文”,指文采辭藻和表現(xiàn)技巧。意思是,文章如果缺乏好的文采,就難以流傳于世。 孔子要求“先質而后文”、“文質彬彬”,也就是既重視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又要求有完美的表達形式。孔子的這種觀點對后世美學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對孔子的文質的觀點,后人常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孔子重質輕文,有人認為孔子主張文質并重。其實,孔子的美學觀是美善統(tǒng)一。孔子認為詩樂必須給人以美感,同時在這美感中又必須給人以一定的道德教育。例如他對《韶》和《武》的評論,認為《韶》是美善高度統(tǒng)一的典范, “盡美矣又盡善也”,因為它不僅樂舞美,還歌頌了孔子理想的“禮讓”政治。而對于歌頌武力取天下的《武》樂,孔子認為它“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在文學理論上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美學批評與社會批評相結合的原則。這個原則貫穿于孔子對一切藝術的批評中,只是有時側重點不同。當然孔子主張內容是第一性的,其對詩言事的評論曰 “思無邪”可為例證。正因為孔子認為“善”要深入人心,就必須具有美的形式,給人以美感。因此,對孔子關于文章的內容與形式關系的言論必須作辯證的理解,諸如“辭,達而已矣!” “情欲信,辭欲巧”這些觀點不能彼此孤立起來看,只有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并且把孔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見解和他對于文藝的整個見解放在一起考察,才能得出切實的而非片面的結論。孔子十分重視文藝的內容的“尚質”、 “尚用”,同時也相當重視文藝的表現(xiàn)技巧和形式的“尚文”,他是要求在重視內容的前提下,同時重視文采辭藻,在反對“文勝質”的前提下,要求文質統(tǒng)一。孔子這一重視內容而又不排斥文藝形式重要性的觀點,成為后代作家,如楊雄、王充、劉勰、鐘嶸、白居易等人反對文藝中的形式主義的依據。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西崑體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言意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