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元好問
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后改姓元,遠祖唐代著名詩人元結,世居汝州魯山(今屬河南)。金宣宗興定年間進士,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晚年隱居秀容,建“野史亭”,潛心著述。元好問是金元之際杰出詩人、文學批評家,頗負重望。著有《遺山集》,并編纂有金詩總集《中州集》。
他的美學思想集中表現在著名的《論詩》絕句三十首中。《論詩》系統地闡述了對詩歌創作的認識,并就漢魏至北宋許多詩作進行了評價。他主張詩歌應當 “真”、“神”,所謂“真”即有真摯的感情;所謂“神”,即自然天成的神韻。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詩歌的教化作用。而“真”、 “神”又來源于直接的生活經驗, 并要以“誠”為本。 《論詩》說: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楊叔能小亨集序》還說:“故由心而誠,由誠而言,由言而詩也。三者相為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發乎邇而見乎遠,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雖小夫賤婦孤臣孽子之感諷皆可以厚人倫、美教化,無它道也。”
他繼承了儒家的美學思想,把藝術美與真、誠聯系起來。他評詩的優劣也往往以此為美學標準。他贊賞建安詩人,給予杜甫、元結等人以很高的評價,原因在認為他們繼承了風雅的傳統。 《論詩》說:“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杜詩學引》說: “竊嘗謂子美之妙,釋氏所謂學至于無學者耳。”他強調詩歌的中和之美,認為“唐人之詩,其知本乎,何溫柔敦厚、藹然仁義之言之多也!”并說:“曲學虛荒小說欺,俳諧怒罵豈詩宜?”
他提倡藝術創新,反對因襲前人。 《論詩》說: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無復見前賢。縱橫正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崇尚雄渾、高古、自然、淳雅的藝術風格,反對六朝以降艷麗纖弱的詩風,反對唐代盧同、盂郊的險怪雕琢之作,更反對宋西昆體和江西詩派。 《論詩》說: “論詩寧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對蘇軾既充分肯定,也流露出不滿,認為他新變過多而有失古雅,這反映了元好問在詩評上的保守傾向。特別是他自敘學詩時提出的“無怨懟,無謔浪”等十數條警誡,更明顯地表現了儒家美學思想的保守傾向,這種傾向是他執著于中和之美的必然結果。因而他對后世的影響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參半。
上一篇:文藝美學研究·作者見解的隱蔽性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