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水泉位于河南淇縣,原來叫兩水泉,由“不老泉”和“五龍泉”兩泉而得名。光緒二十七年印刷的《淇縣輿地圖說》記載道:兩水泉,城西北28里,戶口并兩流水,北依山,南臨溝。至于何時演化為涼水泉,何時以涼水泉命名為一個村名,均不得而知。多年來,涼水泉就像山里一塊普通的石頭,深藏在南太行的皺褶里,毫不引人注目,默默無聞地不為外人所知。
一
出縣城向西北20余里,便進入幽靜的峽谷之中。上有鳥鳴,旁有玉帶河撥彈古箏,右側山崖有細瀑飛流直下,空氣新鮮如洗,令人頓感心曠神怡。我想,若是乘馬車驢車或騎馬騎驢,悠哉游哉地慢慢欣賞3公里的峽谷風光,將更有一番趣味。
涼水泉村簡直是一個石頭的世界。一座座石頭砌成的房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一條條石板小路蜿蜒曲折;一級級石頭臺階井然有序;還有一盤盤石碾、石磨,一個個石磙……它們靜靜地注視著我,似乎在訴說著村莊的古老、古樸和滄桑,訴說著自己與幾代涼水泉人親密的歷史。石頭房里有著幾代人在它的屋檐下的喜怒哀樂;石板小路、石頭臺階還印有幾代人走過的或沉重或輕快的腳步;石碾、石磨、石井、石磙承載著幾代人起早貪黑辛勤的勞作。
石頭房大約有70多座,多建于清末和民國時期,不少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這些房子,少有精雕細刻,大都是將從山上采來的石頭,粗略地一釬一釬鑿成適合的方形或長方形,坐以石灰壘砌。猶如它的主人,樸實無華,粗獷豪放,實實在在。
如今,全村46戶93人,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35戶67人,均已于2016年在精準扶貧的工作中,易地搬遷至地處平原設施完好的小區。村民的房屋和土地均已租賃、流轉給河南中旅集團,每家每戶每年可收入兩萬多元,如在企業打工或做點小生意,每年將又是一萬多元的收入。村委會和當地政府已與河南中旅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河南中旅集團投資1.8億元,開發建設“靈泉妙境”高端民宿度假區。
二
一座清代富戶人家王氏的房子,街門旁掛著“石光院子”的牌子。門樓也不高大、顯赫,很普通,不知是否是主人低調。但門外的拴馬石,還是顯示出不同于一般村民的富足。至今保存完好的石板門楣上,鐫刻著“行仁義事”幾個大字,落款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四面房子均是兩層小樓,房頂為一脊兩坡的建筑形式,上鋪灰瓦。墻體石塊平整細致,不像其他房屋的粗糙。歷經100多年的風雨侵蝕,房屋整體基本完好。經過改造,院子里有一小亭,窗前的竹子青翠葳蕤;破舊的老式木制門窗修葺一新,涂上了深褐色的油漆;房屋外墻上方的石灰墻面白凈光潔;室內席夢思、沙發、空調、洗浴設施一應俱全。
街道旁,一泓山泉從崖壁順管而下,滴落在圓圓的水車上。前行不遠,只見閑置的牛棚、羊圈、豬圈,搖身一變掛上了中英文對照的牛棚咖啡、羊圈西餐廳、豬舍茶吧的招牌。墻體還是原來的石頭,里面的設施均是現代格調。牛棚咖啡和羊圈西餐廳內,橙黃的燈光里,飄蕩著薩克斯婉轉悠揚的樂曲,一時恍惚如在異國他鄉。幾對情侶或品著拿鐵,或攪著卡布奇諾,陶醉在綿綿的溫情里。豬舍茶吧則在斜陽下、在絲竹古箏的小橋流水般的古樂中,擁抱著一份幽雅、一份閑適。
石碾旁置有小亭座椅,若有戴著蒙眼的小毛驢拉碾就更有味了。近旁還有“五谷磨坊”,親自體驗一下推磨,不僅有趣、也可感受到過去把原糧磨成面的辛苦不易。
三
一座民居掛著“古民居展示館”的牌子,院里有用席子圍成圓柱形的糧圈及犁耬鋤耙等傳統農具,墻上掛著蒜辮、玉黍辮,房檐下掛著紅燈籠似的柿子串,展示著農家昔日的田園生活,講述著漫漫的農耕歷史。
還有一座座臨街的民居,分別一躍為“拉菲山莊”、“可居也舍”、供培訓或開會的“石光閣會議中心”等等,就是一小片空地,也改造成了一個微型的高爾夫球場。
北面靠天收的莊稼地,矗立著一座座綠樹掩映的紅頂三角形的“花田木屋”,閑坐陽臺,沐浴秋陽,看天上云卷云舒,觀紅的黃的紫的白的野菊花格桑花雞冠花爭奇斗艷,或漫步田埂,登高望遠,豈不走近了陶淵明王維的田園?
西北的一條小路,通向“星空果嶺”。當你顧名思義以為是一片果園時,一座座烏篷船似的半圓柱體綠色木屋呈現在眼前。木屋上分別釘著“山里紅”“蘋果”“草莓”“檸檬”等小牌子,躺在床上可透過屋頂的玻璃望星空明月。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創意。
返回村里,時近中午,我們直奔高臺之上的“山里人家”而去。頗有特色的山韭菜炒雞蛋、涼拌紅薯梗、干豆角炒肉絲、清燉柴雞、芝麻葉糊涂面條……令人垂涎。
返程的路上,摘掉貧困帽子的涼水泉,在我的腦海里時而幻化為一位換上了一套時髦衣服的村姑;時而幻化為一只金鳳凰,飛向山外,飛向更高更遠的四面八方。
(作者單位:河南省淇縣文聯)
上一篇:董洪亮《在南梁的土地上》
下一篇:伊紅梅 《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