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今來說興化
記得是在2009年的秋冬之間,冬天還沒有真正的來臨,卻已經提前來了一場瑞雪。踏著這2009年的第一場雪,我們來到了興化。雖然這里已是天寒地凍,我們卻感受到這片土地充滿了生機,感受到它的遼闊的氣魄和神奇動人的氣韻,感受到從它的地底下傳遞上來的溫暖。
我們把逼人的寒氣關在了窗外,相聚在溫暖如春的會議室里,參加一個叫作“興化文學現象研討會”的會議。
這是一個經濟社會正在迅速發展的地區,它的方方面面,應該都是值得研討和重視的。但是我們這些人,卻是沖著興化的文學來的,因為興化的文學,隨著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寫作了。許許多多的人,興化的人,走出興化的,留在興化的,出生于興化的,在興化生活過的,凡是和興化有關的寫作的人,這許多人的寫作,已經逐漸地形成了一種氣候,醞釀成了一種現象。而且,還不僅形成了氣候、成為了現象,又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得到了各方的評價;還不僅引起了關注和得到評價,大家更覺得應該坐下來了,應該安安靜靜地認認真真地來龍去脈地研究探討這樣的文學現象。
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個值得記錄更值得記住的“興化文學現象研討會。”
研討一個縣的文學現象,這可能是鮮有少見的,但其實并不奇怪。因為興化的文學現象,本身就是一個奇特的現象,正如興化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奇特的地方。
興化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處于長江與淮河之間,又是里下河地區的中心部位,使得興化的中間地帶的特色尤其鮮明和突出,既展示著蘇北的豪放和大氣,又滲透出蘇南的精致和悠揚。在今天的興化,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一個文脈深厚的故里,先賢們高山仰止的光芒,他們的人性的光輝,他們的生命的光彩,始終照耀著,始終傳播著,鄭板橋、施耐庵、劉熙載……他們曾經輝煌的道德文章,始終在興化這片土地上流動飄逸,發揚光大,影響和感染了后來的一代又一代的興化人。今天的興化寫作者,是文化傳承中最為重要的力量,他們曾經或者正在興化這個地方生活,他們被這芬芳濃郁的土地滋養,被這清澈純粹的流水哺育。然后,他們又用自己的文字,將這種滋養和哺育,反饋出去,傳遞給了更多更多的人。
這個地方魅力四射,早已經超越了本地區,投影到整個的里下河地區甚至更廣遠更遼闊的地方。
我一直覺得里下河是一個很和暖的名詞,就像是自己的家鄉,就像是自己生長的地方。在我們周圍的一些朋友中,有許多人都曾經和里下河有著多多少少、遠遠近近、深深淺淺、長長短短的聯系。他們對于家鄉的摯愛和眷戀,他們回報以家鄉的深情和碩果,以至于使得我們另一些其實與里下河沾不上邊的人,也感覺自己和里下河有了親,有了緣,有了許多的過往今來。
這塊本來似乎與我們無關的土地,就這樣深深地烙印在我們心頭,久遠地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了。
想起了更早前的一個春天,我們來到興化,去看千島菜花,看那神奇而獨有的垛田,感受那一種特殊的熏陶。正如興化這個特殊的地方,它的口音是蘇北的,它又有著江南水鄉小橋流水般的詩意。眼前的一大片又一大片的菜花,一垛又一垛的漂浮在水中的田,它既是水淋淋的,又是沉甸甸的;既空靈飄逸,又厚重沉穩。自然和歷史,上天的造化和人的努力,真是將興化這個地方,調適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位置呵!
上一篇:范小青《路途》經典散文全集
下一篇:范小青《迷路在甪直》經典散文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