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余光中
【原文】:
書齋外面是陽臺,陽臺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彎,山是青郁郁的連環(huán)。山外有山,最遠的翠微淡成一裊青煙,忽焉似有,再顧若無,那便是,大陸的莽莽蒼蒼了。日月閑閑,有的是時間與空間。一覽不盡的青山綠水,馬遠夏圭的長幅橫披,任風(fēng)吹,任鷹飛,任渺渺之目舒展來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個月了,十八個月,也就是說,重九的陶菊已經(jīng)兩開,中秋的蘇月已經(jīng)圓過兩次了。
海天相對,中間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藍光里,也還有一層輕輕的海氣,疑幻疑真,象開著一面玄奧的迷鏡,照鏡的不是人,是神。海與山綢繆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間,還是山誘俘了海水,只見海把山圍成了一角角半島,山呢,把海圍成了一汪汪的海灣。山色如環(huán),困不住浩淼的南海,畢竟在東北方缺了一口,放檣桅出去,風(fēng)帆進來。最是晴艷的下午,八仙嶺下,一艘白色渡輪,迎著酣美的斜陽悠悠向大埔駛?cè)?,整個吐露港平鋪著千傾的碧藍,就為了反對那一影耀眼的潔白。起風(fēng)的日子,海吹成了千畝藍田,無數(shù)的百合此開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遠遠近近,零零落落的燈全睡去,只留下一陣陣的潮聲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節(jié)奏撼的我心血來潮。有時十幾盞漁火赫然,浮現(xiàn)在闃黑的海面,排成一彎弧形,把漁網(wǎng)愈收愈小,圍成一叢燦燦的金蓮。
海圍著山,山圍著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轉(zhuǎn),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過,我成了山人。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經(jīng)代我答了。其實山并未回答,是鳥代山答了,是蟲,是松風(fēng)代山答了。山是禪機深藏的高僧,輕易不開口的。人在樓上倚欄干,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羅漢疊羅漢,相看兩不厭。早晨,我攀上佛頭去看日出,黃昏,從聯(lián)合書院的文學(xué)院一路走回來,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勢,比佛肩要低,卻比佛肚子要高些。這時,山什么也不說,只是爭噪的鳥雀泄漏了他愉悅的心境。等到眾鳥棲定,山影茫然,天籟便低沉下去,若斷若續(xù),樹間的歌者才歇下,草間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當(dāng)于佛的肚臍,深凹之中別有一番諧趣。山谷是一個愛音樂的村女,最喜歡學(xué)舌擬聲,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無論是鳥鳴犬吠,或是火車在谷口揚笛路過,她都要學(xué)叫一聲,落后半拍,應(yīng)人的尾音。
從我的樓上望出去,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東方,使朝暾姍姍其來遲。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黃昏早半小時來臨,一個分神,夕陽便落進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爐晚霞,黃銅燒成赤金又化作紫灰與青煙,壯哉崦嵫的神話,太陽的葬禮。陽臺上,坐看晚景變幻成夜色,似乎很緩慢,又似乎很敏捷,才覺霞光烘頰,余曛在樹,忽然變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從你背后襲來。那過程,是一種絕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己成定局,四圍的山影,重甸甸陰森森的,令人肅肅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還如佛如僧,藹然可親,這時竟收起法相,龐然而鋸,黑毛葺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獸,隱然,有一種潛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的來勢如壓,誰敢相撼?但是云煙一起,莊重的山態(tài)便改了。霧來的日子,山變成一座座的列嶼,在白煙的橫波回瀾里,載浮載沉。八仙嶺果真化作了過海的八仙,時在波上,時在彌漫的云間。有一天旱晨,舉目一望,八仙和馬鞍和遠遠近近的大小眾峰,全不見了,偶而云開一線,當(dāng)頭的鹿山似從天隙中隱隱相窺,去大埔的車輛出沒在半空。我的陽臺脫離了一切,下臨無地,在洶涌的白濤上自由來去。谷中的雞犬從云下傳來,從夐遠的人間。我走去更高處的聯(lián)合書院上課,滿地白云,師生衣袂飄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講壇說道,煙云都穿窗探首來旁聽。
起風(fēng)的日子,一切云云霧霧的朦朧氤氳全被拭凈,水光山色,纖毫悉在境里。原來對岸的八仙嶺下,歷歷可數(shù),有這許多山村野店,水滸人家。半島的天氣一日數(shù)變,風(fēng)驟然而來,從??陂L驅(qū)直入,腳下的山谷頓成風(fēng)箱,抽不盡滿壑的咆哮翻騰。蹂躪著羅漢松與蘆草,掀翻海水,吐著白浪,風(fēng)是一群透明的野獸,奔踹而來,呼嘯而去。
海潮與風(fēng)聲,即使撼天震地,也不過為無邊的靜加注荒情與野趣罷了。最令人心動而神往的,卻是人為的騷音。從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間,敲軌而來,鳴笛而去的,是九廣鐵路的客車,貨車,豬車。曳著黑煙的飄發(fā),蟠蜿著十三節(jié)車廂的修長之軀,這些工業(yè)時代的元老級交通工具,仍有舊世界迷人的情調(diào),非協(xié)和的超音速飛機所能比擬。山下的鐵軌向北延伸,延伸著我的心弦。我的中樞神經(jīng),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鐵輪輪番敲打,鋼鐵火花的壯烈節(jié)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快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樓去:
欄干三面壓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邐的邊愁欲連環(huán)
疊嶂之后是重巒,一層淡似一層
湘云之后是楚煙,山長水遠
五千載與八萬萬,全在那里面……
【鑒賞】:
于索然處尋趣,于無聲處聽音。將平淡恬靜的山居生活意感成一幅寓無形于有形的,充滿人生禪機的圖畫。
重九的陶菊、中秋的蘇月,這年復(fù)一年的景觀己百無聊賴的重復(fù)紛呈,在“我”的呼吸中“竟己有十八個月”。摒棄了塵間的飛揚的神氣,陶然在忘我的無窮的時空里,心靈驟然明亮、開朗。胸懷象那山谷,象那一片天空闊海,任風(fēng)徐吹,任蒼鷹凌降,全然一副超然之態(tài)?;只趾跤稳兄?。
清晨的山色,雜夾著海的藍光,伴著噴薄的朝陽,籠罩著整個山巒。千次碧藍中泛著一艘白色的輪渡,迎著夕陽駛向它生命的港灣。多么誘人的寧靜!隨你心率而動,在你心里升騰翻動。深夜緩至,伴著潮水那永恒的鼾息,漁人的網(wǎng)中“圍成一叢燦爛的金蓮”。
“我”成了山人。有輕輕暮暮的山替“我”作答,有鳥為“我”傾訴?!拔摇本褪沁@山,就是這自然中的一個平易的角色,一個交響樂團的演奏員,在盡職地撥動那自然的音符?!拔摇毕卜鸬?,自然要入空禪機。“我”不顯示自己有多么高深、玄奧,山就在你面前,眼中一望無際的蔥郁的樹木,眾多的鳥兒和神態(tài)各異的羅漢,還有那頗似佛的肚臍的幽谷卻一目了然?!拔摇辈还陋??!拔摇毕矏偅矣幸粋€“愛音樂的村女”作伴,雖然害羞、充滿著自然的缺憾,卻也比世間噪雜的模擬聲音動聽得多。
這里是神似的世,如佛如僧、過海的八仙都能看到。云煙乍起,“師生衣袂飄然”,講經(jīng)說道,自由自在。“水光山色,纖毫悉在境里”,全然一派圣地之感。
但是還有更令人神往的便是山外九廣鐵路的客車、貨車、豬車,循著自然規(guī)律,蘊含著一腔心情“曳著黑煙的飄發(fā)”,激蕩著逝去的時光的情調(diào),猛沖“我”的心弦。哦,那是“我”的故鄉(xiāng),“五千載與八萬萬,全在那里面”……
全文筆調(diào)深沉悠揚,恣意縱橫。在平淡中見真性。拋棄噪音的“現(xiàn)代文明”,遲居沙田山,卻向往那落后的山外,熾烈的思鄉(xiāng)之情直撲你面,令你不及掩面,隨之而動情,融入作者深隧寬廣而又細致的情懷,不忍離去。整篇構(gòu)思精采,文氣飛揚、流暢,寓情于景、聯(lián)想豐富。禪機的深廣和思鄉(xiāng)之情縫合得自然、不疏,有言之不盡的妙處。全文渾然一體,結(jié)尾升華提高了文章的意境。
上一篇:席慕蓉《池畔》抒情散文鑒賞
下一篇:蘇舜欽《滄浪亭記》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