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國〕馬丁·路德·金
【原文】:
一百年前一個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我們現在就站在他的紀念像的陰影里。這個重要的文件象希望的燈塔的強光,照在受到不義的火焰煎熬的數以百萬計的奴隸身上;這個文件象歡樂的曙光,宣告了奴隸制的漫漫長夜的結束。
但是一百年過去了,我們卻仍然不得不面對一個悲慘的現實:黑人還沒有獲得自由。一百年過去了,黑人仍然生活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鎖鏈之下,寸步難行,悲慘不堪。一百年過去了,在一個物質繁榮的廣闊海洋中,黑人仍然生活在貧窮的孤島上。一百年過去了,黑人仍然在美國社會的角落里枯萎憔悴,仍然是自己國土上的流放犯。我們今天到這兒來正是要讓這可怕的現實引起人們的注意。
我深深地懂得,你們有些人是經歷過巨大的考驗和苦難才到達這兒的。你們有些人剛從狹窄的牢房里出來;有些人來自提出自由的要求就會遇到迫害的風暴和警察的暴力的地方。你們是為了創造未來而飽經苦難的老戰士。繼續干下去吧,要有這樣的信心;遭受到不應遭受的痛苦的人是會得到報償的。
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阿拉巴馬去吧,回到南卡羅來納去吧。回到喬治亞去吧,回到路易西安那去吧,回到北方城市的貧民窟和黑人區里去吧!心里要有一種信念:這種局面一定能、也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改變。別把自己埋在絕望的深谷里。
今天我要告訴你們,我的朋友們,盡管有眼前的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這個夢的根深深地扎在美國的夢里。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起來體現出它的信念的真諦:“我們相信人類天生平等的真理是不言自明的。”
我夢想在喬治亞州紅色的山巒上,過去的奴隸的子孫會和過去的奴隸主的子孫一起在兄弟之情的桌旁坐下來。
我夢想,有一天就連密西西比州,那個不義和壓迫的酷熱的沙漠,也會變成正義和自由的綠洲。
我夢想,我的四個年幼的孩子有一天會生活在一個不按他們皮膚的顏色,而按他們的品格內涵而受到評價的國家里。
我夢想,有一天阿拉巴馬州會變成黑人的孩子能和白人的孩子象兄弟姐妹一樣手挽手走在一起的地方,盡管那兒的州長今天還滿口拒不服從合眾國法令的言詞。
我今天夢想著。
我夢想著有一天每一個峽谷會升高,每一個山陵會下降,崎嶇的處所會變得坦蕩,曲折的地方會變得筆直,主的榮光將會顯露,讓所有的人一起看到。
這便是我們的夢想。這便是我回到南方來時心里所懷著的信念。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把絕望的山巖雕刻成希望的石像。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把我們國家的不和的喧囂變作兄弟之情的美妙的交響曲。懷著這個信念我們將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禱,一起斗爭,一起坐牢,一起捍衛自由——我們知道有一天會獲得自由。
那將是上帝的孩子們能在一起歌唱的日子,那歌詞將帶著新的意義:
我的祖國,我歌頌您,
可愛的自由的祖國,
我歌頌您:
您是我祖先逝去的地方,
是朝圣者引為驕傲的地方,
從每一座高山峻嶺之上,
讓自由的聲音震響。
如果美國要成為偉大的國家,這個夢想必須實現。因此讓自由的聲音在新罕布什爾的巍峨的山巔上震響吧。
讓自由的聲音在紐約州的高山峻嶺之上震響吧。
讓自由的聲音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還在增高的阿勒干尼山上震響吧!
讓自由的聲音在科洛拉多州白雪皚皚的落基山上震響吧!
這還不夠;還要讓自由的聲音在喬治亞州的斯通山上震響!
還要讓自由的聲音在田納西州的洛考特山上震響!
還要讓自由的聲音在密西西比州大大小小的群山上震響!
讓自由的聲音回蕩在每一座山上。
當我們讓自由的聲音震響的時候,當我們讓自由的聲音在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村落、每一個州、每一個城市震響的時候,我們將能加速那個日子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孩子:黑人、白人、猶太人、異邦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會手挽著手歌唱。
(孫法理 譯)
【作者簡介】:
馬丁·路德·金(Martin Lather King,192—一1968) 美國著名黑人牧師,民族運動領袖。畢生為反對種族歧視、爭取黑人平等權利而奔波。196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金。1968年被種族分子槍殺。《我夢想》是他在一次群眾集會上的演說詞。
【鑒賞】:
這是一篇激昂慷慨的演說詞,又是一篇有激情有力度的抒情散文。
作為一位深感種族歧視的不平等的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畢生都在為爭取黑人的平等權利而斗爭,他懷著一種對本民族的自信和期望、對全人類的熱愛與渴盼,幻想著種族隔離與種族歧視的徹底消除,面對成千上萬的人們,他喊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夢想》。
演講的主要目的是以情動人,最大程度地感染聽眾。《我夢想》充滿了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渴望。文章始終是火山爆發般的情感:首先懷著崇敬的心情追溯林肯簽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給人們帶來的歡樂與希望,接著滿懷憤慨地指出了實際存在著的悲慘現實:黑人還沒有獲得自由。這樣牢牢控制著聽眾的感情隨自己一同悲歡喜怒,產生廣泛的共鳴。然后以他那仁慈的心靈向人們“布道”:要求黑人返回祖居的家園,鼓勵他們要對未來有信心,堅持信念。接下來便是對自己的“夢”的酣暢淋漓的渲染,作者連用六個“我夢想”,熱情、激昂地訴說他的幻想:他幻想著人類達到真正的平等、消除種族隔離,幻想著黑人的后代能夠與白人成為兄弟姐妹,這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寬容的愛心,他沒有指責造成種族隔離的制度和白人的偏見,而完全以一個宗教徒的虔誠、仁慈與寬容來期待著未來,期待著一個全人類和睦相處的、共同歌唱的未來。最后作者滿懷深情地、連續不斷地呼喚著“自由”,使全文的感情張力擴大到最高峰。
本文在藝術手法上的突出特點是排比句的運用。用六個“回到……去吧!”句式表達出作者對于本民族人民的懇切的希望;接下來六個“我夢想……”將自己的渴盼、希翼傾瀉而出;然后三個“懷著這個信念……”表達了堅持斗爭的決心和信心;最后連用九個獨立的祈使句,表達了對自由的渴盼、對全人類平等歌唱的未來的渴盼。排比的句式氣勢宏大,旋律急促,便于盡情地抒發情感,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
上一篇:〔美國〕德萊塞《我夢中的城市》抒情散文鑒賞
下一篇:〔日本〕川端康成《我的伊豆》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