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軾·上梅直講{1}書》散文名篇鑒賞
軾每讀《詩》至《鴟鸮》,讀《書》至《君奭》②,常竊悲周公之不遇。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夫子曰:“匪兕匪虎③,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不容然后見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fàn)柖嘭?,吾為爾宰④?rdquo;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以樂乎此矣!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為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游,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后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為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方學(xué)為對偶聲律之文,求升斗之祿,自度無以進(jìn)見于諸公之間。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zhí)事與歐陽公實(shí)親試之⑤。軾不自意獲在第二。既而聞之,執(zhí)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fēng),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⑥,非親舊為之請屬⑦,而向之十馀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⑧,亦不可以徒貧賤⑨,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茍其僥一時之幸⑩,從車騎數(shù)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
傳曰:“不怨天,不尤人”,蓋“優(yōu)哉游哉{(diào)11},可以卒歲”。執(zhí)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軾愿與聞焉!
【注】
①梅直講:指梅堯臣。直講,學(xué)官名。②鴟鸮:貓頭鷹?!而|鸮》篇,舊說是周公向成王表白心跡。君奭(shì式):《尚書》篇名,周公向召公表白、勸解之詞。③匪:同“非”。兕:雌犀牛。④宰:管家。⑤執(zhí)事:敬稱,不直指對方,而指其左右辦事人員。⑥先容:事先致意,介紹推薦。⑦請屬:請求,囑托。⑧茍富貴:茍且求得富貴。⑨徒貧賤:只是安于貧賤。⑩茍其僥一時之幸:如果能夠得到一時的僥幸。{11}優(yōu)哉游哉:形容從容自得的樣子。
在嘉祐二年正月科考中,蘇軾因《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深得主考官歐陽修和梅堯臣的一致激賞,獲得了第二名?!渡厦分敝v書》就是考試結(jié)果公布之后,蘇軾寫給梅堯臣的一封信。信中作者打破一般感謝信的窠臼,全篇以“樂”字貫穿始終,寫人生的相知之樂、守道之樂、知遇之樂、師徒之樂,不見一個“謝”字,然而對歐陽修、梅堯臣知遇之恩的感激、仰慕已久的深情、愿意終身追隨的真摯濃烈的感情全都躍然紙上。
第一段,作者首先寫了周公之“悲”以襯托孔子相知之“樂”。蘇軾以《詩經(jīng)》中周公和孔子為正反面,論斷周公之悲和孔子之樂。何也?蘇軾卻振振有辭地分析說:周公盡管位高權(quán)重,聲譽(yù)顯赫,但卻得不到別人的理解,所以他的內(nèi)心孤獨(dú)寂寞;孔子和他的門徒雖然饑寒交迫,但是他們彼此相知,所以樂趣無窮。盡管蘇軾這種悲與樂的評判,非常有悖常理,但是卻讓讀者心悅誠服,因?yàn)樘K軾通過圣師圣徒之間問答的描繪,確實(shí)將他們心心相印、志同道合、情趣盎然、貧賤不移的高尚情操和有趣的個性都生動傳神地展現(xiàn)出來了。于是順理成章地,蘇軾得出“樂”與“不樂”的標(biāo)準(zhǔn)在于有沒有相知這樣的結(jié)論。
第二段筆鋒一轉(zhuǎn),由對古人的議論,轉(zhuǎn)到對歐陽修、梅堯臣的品德、才學(xué)、主張的贊頌上。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敘述了自己對兩位主考官傾慕已久的心情,它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從作者少年時期的久仰期遇之情到青年時期為二人的才學(xué)、品行所打動,表達(dá)了自己盡管渴望追隨二人的心愿由來已久,但是因?yàn)榈匚粦沂?,平生似乎并不敢有此奢望。接著,文章陡然一轉(zhuǎn),寫到了剛剛舉行的這場科舉考試,他說對這樣的結(jié)局感到出乎預(yù)料,大喜過望。而這一切全部都依賴仰仗歐陽修、梅堯臣兩位文壇耆宿的賞識、宣揚(yáng)、褒獎,這怎能不使他感激不已,興奮莫名呢?這不僅僅是自己科舉高中之樂,更是得遇知己的相知之樂。
最后,蘇軾感慨地說,即使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受到世人的羨慕,也比不上給大賢您做學(xué)生,強(qiáng)調(diào)了希望入門為徒的迫切愿望。文章的最后,再次落筆到對梅堯臣品德的頌揚(yáng)上,梅公的官位并不高,但是卻氣定神閑,面帶欣悅,這都是因?yàn)樗辰绺哌h(yuǎn)所致。美其德,好其文,見賢思齊,蘇軾表明自己與梅公有著相同的追求和人生理想。顯然,愛道比之愛人,在境界上更見高尚脫俗。
這篇信札情感充沛飽滿,洋溢著難以抑制的青春興奮之情。全文緊緊圍繞著“樂”字做文章,層層展開:十年苦讀科考獲勝之樂,金榜題名名列前茅之樂,鵬程萬里前途光明之樂,士遇知己心愿得償之樂,大賢賞識可以追隨之樂,效古圣賢相知相悅之樂,一如潮水一般爭相奔涌而出,欣喜之情,如江河滔滔,傾瀉筆端,毫不矯飾。
另外,在這篇信札反映出蘇軾的文字富張力,從內(nèi)容到節(jié)奏,給人以傳情達(dá)意流暢自然的快感。比如:“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馀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蓄勢充沛,可謂千回百轉(zhuǎn),而宣泄暢快,可謂一瀉千里。
后人評論
楊慎《三蘇文范》卷十三:“此書本敘遇知己之樂,末復(fù)以樂乎斯道為梅公頌,通篇不脫一樂字貫串,意高詞健。”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蘇軾·教戰(zhàn)守(策別安萬民五)》散文名篇鑒賞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蘇軾·答秦太虛書》散文名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