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論語·子路從而后》原文鑒賞
子路從而后①,遇丈人②,以杖荷③。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④,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⑤。
子路拱而立⑥。
止子路宿⑦,殺雞為黍而食之⑧,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sup>⑨。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注釋】 ①從:跟隨,隨從。后:落在后面。 ②丈人:長者,老者。 ③杖:拐杖。荷:挑著。:一種除草工具。 ④四體:四肢。勤:勤勞,勞動?!八捏w不勤,五谷不分”兩句,古人如宋·呂本中《紫微雜說》、清·朱彬《經(jīng)傳考證》和宋·翔鳳《論語發(fā)微》皆以為是丈人自說,但更多的人認(rèn)為是丈人責(zé)子路,譯文從后說。 ⑤植:拄著,扶著。蕓:通“耘”,鋤草。 ⑥拱而立:拱手站立。 ⑦止:留。 ⑧為:做。黍:本指黍子,脫殼后稱黃米,此指黃米飯。 ⑨反:同“返”。 ⑩仕:出仕,做官。
【今譯】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卻遠(yuǎn)遠(yuǎn)落在于后面。這時他碰上一位老者,用拐杖挑著除草工具去除草。子路上前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者說:“你這個人,四肢不勞動,連五谷也不認(rèn)識,誰能知道你的老師是干什么的?”說完,便手扶拐杖去鋤草。子路只好拱著手恭恭敬敬地站著。事后老者留子路到自己家住宿,殺雞做黃米飯招待子路,并讓兩個兒子出來和子路相見。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向孔子報(bào)告了昨天的事。
孔子說:“這是位隱士。”就叫子路再回去看看他。子路趕到那里,長者已經(jīng)走開了。子路感嘆道:“不出仕做官是錯誤的。長幼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不能廢棄的;那君臣之間的責(zé)任,又怎么能廢棄呢?你原想潔身自好,卻沒想到這樣做是違背了君臣間的倫常關(guān)系。君子出仕做官,只不過是為了盡責(zé)而已。到于我們政治主張的不能施行,這是早就知道的了?!?br>
【集評】 明·李贄《四書評》:“看此等光景,令人感感。”
清·俞廷鑣《四書評本》:“丈人之飄長往,子路之悵然若失,情景都在一‘則’字中?!?br>
清·方存之《論文章本原》:“將隱者身口神情,事業(yè)風(fēng)趣況味,一一畫出,然后點(diǎn)出 ‘隱者也’三字。……深情一往,千載猶聞其聲?!?br>
尹氏曰:“丈人詞氣雍容,不當(dāng)真云責(zé)子路言我,惟恐如此,何暇知夫子也。”“情景可想。后人敘事,那得如此活現(xiàn)?!?見清·于光華《論語集益》)
【總案】 本篇選自《論語·微子》,寫子路隨孔子周游途中遇隱者“荷丈人”的故事。與前述“長沮、桀溺耦而耕”相類似,本文再次形象地展示了儒家與隱士兩種大不相同的思想的碰撞和較量。
由于子路的落后,使他得以巧遇荷丈人。從故事的發(fā)展來看,荷丈人顯然一眼就認(rèn)出了作為孔子弟子的子路,所以在借回答子路“子見夫子乎”時,深刻而委婉地批評了子路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這個批評是針對子路的,也同時是針對孔子以及當(dāng)時儒家的。但是丈人對待子路不僅有尖銳的批評,同時也有極溫情而真誠的款待,止宿、殺雞為黍、引見二子都是這方面的表現(xiàn)。對于子路,丈人的中肯批評不能不使之嘆服,熱情的款待又不能不使之感動,所以“拱而立”的洗耳恭聽和“反見之”的再次求見都可以說明這一點(diǎn)。但儒家自有儒家的見解,全文的結(jié)尾部分借子路之口明白地表示了這種見解,“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子路、也是孔子和儒家對待現(xiàn)實(shí)世界的一個基本思路,一個基本態(tài)度。
本文雖是對話體,但也基本具備了敘事文學(xué)的芻形。它不僅情節(jié)完整,而且有過渡、有曲折,并且通過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行動展示出一定的人物性格。
【附錄】 宋·程頤:“讀《論語》,有了然全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br>
又:“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會讀?!?以上兩條見清·于光華《論語集益》)
又:“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dāng)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氣味深長?!?轉(zhuǎn)引自《十三經(jīng)讀本·論語讀本》)
又:“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論語》之書,其辭近,其辭遠(yuǎn)。辭有盡而旨無窮,有盡者可索于訓(xùn)詁,無窮者要當(dāng)會以神?!?見宋·蔡節(jié)《論語集說》)
宋·朱熹:“熟讀(《孟子》)七篇,觀其筆勢如溶鑄而成,非綴輯可就。若《論語》便是記錄綴輯所為,非一筆文字矣。”
又:“《論語》逐文逐意各是一義,費(fèi)恩索,故要冷看,要靜觀?!睹献印烦纱蠖问孜藏炌?,又有許多發(fā)揚(yáng),熟讀文義自見.不可一句一字上理會也?!?以上三條見宋·蔡節(jié)《論語集說》)
宋·陳骙《文則》:“夫《論語》、《家語》,皆夫子與當(dāng)時公卿大夫及群弟子答問之文。然《家語》頗有浮辭衍說,蓋出于群弟子共相敘述,加之潤色,其才或有優(yōu)劣故使然也。若《論語》雖亦出群弟子所記,疑若已經(jīng)圣人之手?!藫P(yáng)雄《法言》,王通《中說》,模擬此書,未免畫虎類狗之譏?!?br>
清·方存之:“《論語》于傷時之文極有含蓄,如‘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但思古而傷今,意不露而情自深矣。”“《論語》于責(zé)人之文、意旨嚴(yán)峻,而辭氣溫和,耐人咀嚼,令人慚感,而不觸人之怒。如曰‘是可忍孰不可忍’,‘奚取于三家之堂’,只是令其自反。如與陽貨言,只是一路隨問隨答,不多與之交一言。責(zé)樊遲之問稼圃,宰我之短喪,皆先含蓄,使其自反。詰責(zé)之詞,皆俟其出而后言。責(zé)孺悲亦只使之聞之,皆不令人難受。責(zé)宰我之論社,只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寬其前而警其后,善養(yǎng)人之氣象可想。”“《論語》形容體道之文,只是點(diǎn)染詠嘆,不多著言語。如‘子在川上曰’,……只就川上一指點(diǎn),而道之活潑潑地天時不然者自見矣?!纭旌窝栽眨臅r行焉……,就天時上指點(diǎn)詠嘆,而道之充滿流行,無往而非是者自見矣。”“《論語》辨別自已是非之文,皆含蓄和平……氣象可想?!?見《十三經(jīng)評點(diǎn)劄記》)
上一篇:《先秦散文·荀子·天論》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莊子·山木(節(jié)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