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蘅:黃巖記
邵長蘅
黃巖之水,其源出雙劍峰側(cè)。未到黃巖寺,北三十步,下注為小潭,巨石橫當潭口;過石五六步,又注為小潭,泉聲淙淙然;自此伏流亂石間,逶迤而南一里許,石壁扼之,泉從峭壁下,墜為瀑布。太白詩:“飛流直下三千尺”,蓋指此。此其上流也。潭各圓廣倍尋;潭旁,石橫潰離立,如羊、如牛馬、如幾、如榻、如熊羆者,不可名數(shù);四面竹樹環(huán)蔭,日光穿漏,石子平布潭底,皆作五色,或星星如金晶可愛。坐磐石,掬水類面,徙倚不欲去。
逾澗折而北百余步,巨石突出,上偃而中空,旁有竇,從竇中繞出,石背巨石又覆之,亦上偃而中空,如畫重累屋然,茅屋半楹踞石上,俗呼空生閣也。
循澗南下,登文殊塔。塔與瀑布相對,瀑垂千余尺,深秋水瘦,猶作虬龍蜿蜒勢,轟聲如雷。回視雙劍峰,益逼眉睫,石尖崚嶒如筍。峰頂一池,人跡杳絕,六七月間,有蓮花從空飄墜,導(dǎo)僧云。
古人云:“匡廬瀑布傳天下”,可謂名不虛傳。銀泉飛瀑,是廬山一大特色。廬山瀑布的壯美,首推開先瀑布。它自鶴鳴、雙劍峰間瀉下,分為二流,一為黃巖瀑,一為馬尾泉,于青玉峽合流,奔入龍?zhí)?。暴雨時,百龍奔吼;枯水時,銀龍獨下?!翱飶]秀美在山南”,而黃巖瀑乃匡廬山南風(fēng)景絕勝處。李太白的《望廬山瀑布》,就是描寫的黃巖瀑布奇景。寫黃巖的佳作甚多,本文與其他寫黃巖的作品不同,作者的興趣,描寫重點不在水勢,而是要著意創(chuàng)造饒有詩情畫意的藝術(shù)境界。文中隨游蹤的變化,描繪了黃巖小潭、空生閣和雙劍峰三個景點,組成一幅多姿多彩,奇麗迷人的優(yōu)美山水畫圖。
記中第一段推出黃巖小潭美景。先從黃巖瀑落筆。瀑流發(fā)源于雙劍峰側(cè),中間經(jīng)過上流一段曲折的流動過程,兩次“注為小潭”,雖有“巨石橫當潭口”,“石壁扼之”,但卻勢不可當?!叭曚蠕热弧保叭髑捅凇?,從容自得地“下墜為瀑布”。在這字里行間中,令讀者感受到瀑布的上流是在沖破“當”和“扼”的重重阻力,蓄足了力量。然后作者巧用李白的著名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把瀑的活力、壯觀景象,全寫出來了,而且自然升華到詩的境界。關(guān)于瀑的本身,好似勿須再寫什么了,也難以再寫什么了。于是掉轉(zhuǎn)筆頭,寫“小潭”:一寫面積,“各圓廣倍尋”;二寫潭旁石之形狀,“如羊、如牛馬、如幾、如榻、如熊羆”;三寫潭底石子的色彩,“皆作五色,或星星如金晶可愛”。這真可以和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比美;然后再從心理感受的角度寫小潭美,坐于磐石之上,捧起泉水洗面,徘徊流連,不愿離去。黃巖小潭,恰如一幅優(yōu)美的靜景畫面,與“飛流直下”的動景相映成趣。
文章的第二段,寫空生閣一帶景色??丈w,又名神仙洞,是黃巖又一奇景。是大自然與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美的杰作。這里的石頭形狀奇怪,上部仰臥而中空,旁有一洞,象太湖石一樣,這是第一奇;空石上又覆蓋空石,看來象畫的樓屋模樣,這是第二奇;有茅屋半列,位居石上,這是第三奇。茅屋與空心石構(gòu)成天然和諧的藝術(shù)整體,甚至達到歸真返樸的境界,有點野趣。這奇景的寫法是用的“堆積木”式的筆法,形象鮮明,立體感特強。本來空生閣外還有石臺,可眺月。再拾級而上,路益峻,遠望鄱陽湖,浮碧萬頃。而在本文中,這些一概剪去,留給讀者去游覽,去想象。作者恰似一位高明的雕塑家,干凈利落地雕出了一座藝術(shù)盆景,點綴在黃巖瀑上。
文章最后化入一個景點——雙劍峰。從文峰塔到峰頂,由下而上推出一組絕美的鏡頭。在文峰塔上可平視黃巖瀑布,是觀瀑的最佳點。文章到此,花了二十個字寫秋天的黃巖瀑:先言其高,“瀑垂千余尺”。繼言其美:“深秋水瘦,猶作虬龍蜿蜒勢”。再言其磅礴聲勢,“轟聲如雷”。接著換個“回視”的角度,寫雙劍峰,“石尖崚嶒如筍”,展示出黃巖瀑源頭山峰的峻峭。最后,出乎讀者意外,再錦上添花,以導(dǎo)僧之語,寫黃巖峰頂奇觀:“峰頂一池,人跡杳絕,六七月間,有蓮花從空飄墜”。這一神來之筆,十分動人,迷人,比青蓮居士寫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還要美。據(jù)同治《南康府志》載,“古志雙劍峰頂,有清源池,生蓮花,大如車輪”。又說,有人住在開元寺,望黃巖瀑布,水中有一大紅葉泛泛而下,乃紅蓮一瓣,長三尺,闊一尺三寸,仿佛就是清源池的蓮花。作者據(jù)此傳說,收束一筆,創(chuàng)造出一個神妙境界,給黃巖瀑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這一景象雖非實情,卻啟人遐想,有不盡的詩意。為黃巖籠罩上了一層空靈、神秘、清幽、淡雅的氣氛。全文結(jié)穴處寫雙劍峰頂,與開頭照應(yīng),有峰回路轉(zhuǎn),圓轉(zhuǎn)自如之妙。
上一篇:謝惠連《雪賦(節(jié)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元史·八思巴傳》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