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外俗皆恬殺牛,而海南為甚。客自高、化載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風不順,渴饑相倚以死者無數。牛登舟皆哀鳴出涕,既至海南,耕者與屠者常相半。病不飲藥,但殺牛以禱,富者至殺十數牛。死者不復云,幸而不死,即歸德于巫。以巫為醫,以牛為藥,間有飲藥者,巫輒云神怒,病不可復治,親戚皆為卻藥,禁醫不得入門,人牛皆死而后已。地產沉水香,香必以牛易之黎,黎人得牛皆以祭鬼,無亂者。中國人以沉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燒牛肉也,何福之能得?哀哉!
余莫能救,故書柳子厚《牛賦》以遺瓊州僧道赟,使以曉喻其鄉人之有知者,庶幾其少衰乎!
庚辰三月十五日記。
———《東坡后集》
【文章鑒賞】
〔注〕 柳子厚: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字子厚。《牛賦》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后感憤而作的。賦里以牛自喻,謂牛有耕墾之勞,雖有功于世而無益于己。蘇軾這一“書后”卻非取柳賦的本意,而是借其中所述牛的辛勞及耕墾之功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希望海南人不再因迷信活動而濫殺牛。嶺外:指五嶺以南直到海邊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高、化:宋代的高州、化州,即今廣東的茂名市、高州市、化州市地。“耕者”句:被驅往耕田與被屠宰的牛常常各占一半。 黎:海南省的土著少數民族。中國:古代常稱漢族活動的中原地區為中國。瓊州:治所在今海口市瓊山區南。
長期擔任地方官的蘇軾,到過很多地方,有機會接觸到社會的下層,因而能深悉現實的種種弊端和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很重視農業,在各地任上,曾就力所能及實行過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開倉賑濟、推行秧馬等善政,以促進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的處境。當他從惠州再遠貶海南島時,已經62歲,耄年投荒,自忖此去難有生還之望,臨行時,“子孫慟哭于江邊,已為死別;魑魅逢迎于海上,寧許生還?”景況之悲凄可想。但他到任之后,關心民間疾苦之情,依然如故。他目睹當地人民把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耕牛屠宰以祭神“治病”,不免痛心,覺得這一陋俗既無補于病者,又嚴重地減少了農業的耕作畜力,其后果必然是“人牛皆死而后已”。因而寫了這篇題跋,目的在勸諭人們要相信醫藥,不可迷信巫祝。當時蘇軾在這海角窮荒之地,居處不寧,自顧不暇,卻仍關注老百姓的切身問題,亦足見其為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島僻處海外,中原人士除任官或貶謫者外,鮮有到此的。典籍中也較少有關海南的風俗文物的記載。這篇題跋能把當地的風習記述下來,無疑是一份值得重視的資料。
上一篇:蘇軾《書墨》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蘇軾《書<東皋子>傳后》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