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曹操論盛孝章書
孔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于幽縶,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嘆。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也。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筑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也。因表不悉。
譯文
歲月不停留,時光節候如流水一般地過去。五十歲忽然就到了。公剛滿五十,而我孔融五十過了又二年了。海內相識的人死亡得差不多了,只有會稽郡的盛孝章還存在。這個人被孫氏所困,妻子兒女都喪生了,孤獨無援危險而又愁苦。如果憂愁能夠死人的話,這個人是活不久了。
《春秋傳》說:“諸侯有相繼滅亡的情況,齊桓公不能救的話,這是齊桓公的恥辱。”現在孝章實在是大丈夫中的英雄,天下的士人依賴他而揚名,而他本身卻不免于被囚,生命危在旦夕,像盛孝章這樣的人,處境如此危困,如果不加以援救,那就使得孔子不當再講“益者三友,損者三友”,而要像朱穆那樣寫《絕交論》了。主公如能派遣一個使者,并加上一封書信,到孫氏那里去,那么盛孝章可以來到,朋友之道也可以發揚了。
現在的一些少年,喜愛誹謗前輩,有的甚至譏諷抨擊孝章。孝章總之在天下享有大名,九州之人對他共同稱贊而感嘆。燕國的國王買駿馬的骨頭,并不是想要用它馳騁奔跑,而是要借此招攬千里馬。主公匡復漢室,使得將要絕嗣的宗廟社稷,又將它扶正。能夠扶正宗廟社稷的辦法,實在須得賢人。珍珠玉石沒有腳卻能來到,是因為人們喜好它,何況賢人自己有腳走路啊!燕照王筑高臺來尊敬郭隗,郭隗雖然只是一具小才,卻受到如此重用,使人能夠借此知道燕照王的圣明的心思,因此樂毅從魏國到燕國去,劇辛從趙國到燕國去,鄒衍從齊國到燕國去。假使郭隗被人吊起來,或者是在水里快要淹死這樣的困苦危急的時候而不去救,那么士人也就會遠走高飛,而不會到燕國來了。我所講的這些,主公是完全知道的,但我再一次引用這些事,是想要主公尊崇招賢納士之義。因此呈上這個表,以表不盡之意。
作者介紹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俊秀。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建安元年(196年),征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為人不拘小節,恃才負氣,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董卓弄權時期,他變身軍閥,割據在北海。曹操崛起時降曹操。因非議曹操,被殺。其散文辭藻華麗,多用駢句,但能以氣運詞,有新變化。曹丕《典論·論文》稱他:“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代表作《論孝章書》和《薦禰衡表》,都顯示這種特色。詩僅存7首,其中《雜詩·巖巖鐘山首》寫遠大懷抱,情辭慷慨;《遠送新行客》寫喪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下面談幾個孔融的故事,也許會幫助讀者了解孔融,并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啟迪。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親戚,守門的人一般是不通報的。孔融只有十歲,想看看李膺是個什么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守門人說:“我是李膺的親戚。”守門人通報后,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請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于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后來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后就不一定聰明了)孔融立即反駁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么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高明必為偉器。”(你這么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東漢末期,“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張儉的好友,于是張儉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形色慌張,于是便把張儉留下。后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卻被逮捕下獄。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實上報朝廷。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孔融因此名聲大噪,州郡幾次辟舉他為官,都被辭謝了。
《后漢書·孔融傳》記載:“時,年饑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謾之辭。”可見,當時是饑年,卻不得不用兵,而兵以什么為主?糧食!曹操出于對軍國大計的考慮,以為應禁酒,使糧食用來補充兵用。而孔融呢?果然顯示了他“華交會之徒”的特性,說什么“昨承訓答,陳二代之禍,及觽人之敗,以酒亡者,實如來誨。雖然,徐偃王行仁義而亡,今令不絕仁義;燕噲以讓失社稷,今令不禁謙退;魯因儒而損,今令不棄文學;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而將酒獨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擺明的強詞奪理,曹操的確是“惜谷”,只怕像孔融這么不惜谷,國不亡才怪,看過他的表現便知道了。又如曹丕納甄夫人,這根本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在古代,這很正常,孔融倒好,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懂,又以為孔融學識淵博,便“問出何經典”,孔融則捉弄似的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這不是沒事找事、找曹操不痛快嗎?再如楊彪一案,居然公然威脅曹操“明日便當褰衣而去,不復朝矣”,而他完全可以采取更溫和的方法。
孔融的確沒有什么內政軍事才能,但他很會看人,推薦了不少人才。他是個書生氣很濃的人,不會當官,不會察言觀色,而且脾氣耿直,眼里裝不進沙子。但他只是發表言論,按現代觀點來說,是言論自由,他又沒做什么值得殺頭的大罪。曹操殺了他,后來曹丕卻下令千金收購他的文章。如果孔融真是欲規不軌,那么曹丕還能這樣做嗎?
孔融若只是“脾氣耿直”,曹操還至于將他殺掉嗎?孔融的性格如同絕大部分的名士,驕傲狂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想邊讓、禰衡、許攸之徒,無一不是名士,無一不是性格驕傲狂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而結果呢?哪一個得到了善終?程昱性格不好,而曹操又是如何對待他的?所以,可想而知,為什么歷來流傳著一種聲音:孔融之死,純屬活該,與其替他喊冤,不如從他的性格中找出他的悲劇。
賞析:豪爽熱腸動心魄,攻心之術合情理
《與曹操論盛孝章書》寫于漢獻帝建安九年(204年),是孔融任少府時向曹操推薦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也是漢末名士。曾任吳郡太守,因病辭官家居。孫策平吳后,對當時恃才放達睥睨自己的名士很是嫉妒怨恨,盛孝章因此曾經外出避禍。孫策死后,孫權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孔融與盛孝章是很好的朋友,知道他的處境危急,所以特地寫了這封信,向當時任司空兼車騎將軍的曹操求救。曹操接信后,即征召盛孝章為都尉,征命還沒有送到,盛孝章就被孫權殺害了。
本文首先敘述了盛孝章所處的艱難困境,接著引用歷史上重用賢才的故事,從交友之道和得賢的重要性來打動曹操,希望曹操出使征召以解救危難中的盛孝章。全文通情達理,十分懇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這封舉薦信開篇沒有直接陳說被舉薦人,而是以當時人們普遍關注的生命的意識憂患話題開頭,“歲月不饒人啊,時間過得飛快,你也已經五十了,我比你還長兩歲,不知不覺就年過半百了。”看似寒暄之詞,但作者卻從人生幾何的遲暮角度開篇,借以激起暮年人的情感共鳴,以說不盡的同齡共憂話語拉近了朋友間相知相憐的距離。嘆人生苦短是魏晉時期文人常談的哲學命題,英雄遲暮是胸懷大志者共有的感慨,孔融、曹操、盛孝章他們都是年過半百的一代豪杰,作者開篇便緊緊抓住對方的心,使他不得不往下看。“國內的朋友們大部分人已經死了,只剩下一個盛孝章還活著,可他活得很不好。無妻無子孤孤單單還不算,而且被東吳軍閥孫氏囚禁,性命不保。”言外之意是說:“我們年輕時的朋友們,死的差不多了,只有盛孝章還活著,可是也活不長了。”對方一定會想為什么呢?當然是:處境危急,孫氏隨時會把他殺害。凡是大英雄都有取義救人的豪爽氣概,孔融在這里不緊不慢地把盛孝章的不幸遭遇擺在這位叱咤風云而又執掌漢家實權的英雄面前,不但激發了對方物傷其類的惻隱之心,而且誘發了對方義不容辭的英雄義氣。自古英雄怕軟泡,英雄往往喜歡充當弱者的救世主。縱觀此段,從感慨始,開文明題,感慨時光流逝,“歲月不居”。嘆人生苦短是魏晉時期哲學思想和文學界一大主流,由此及人,先說曹操,后議自己,轉眼間都到了五十朝上的年紀了,大有英雄遲暮之感,地遠天迥之意。并由此感慨天下賢才,海內知識殆盡,把一種巨大的愁緒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在這種背景下推出盛孝章,特立標格,搶人眼眶。寥寥數語,緊緊抓住曹操心理。接著,作者從人生感嘆到天下形勢,再論及當今賢才,如剝繭抽絲,絲絲相扣,用意十分明顯。順而論之,這特立尚存不可多得的賢才盛孝章正處于孫氏政權的威脅之下,陷入孤危愁苦的困難境地,若不及早營救,“此子不得復永年矣!”形勢之急,勢之所危,如殘魚游釜,刻不容緩,急切憂慮之情躍然紙上。下文接著便從另一個角度加以敘說。
第二段承接前文聲勢,運用激將推波法,造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首先以齊桓公不能挽救邢國于亡國的典故,闡述了身為天下霸主的責任與義務。春秋時上無天子,下無方伯,齊桓公是五霸之首,邢亡不能解救是齊桓公的恥辱;而當今曹操也是天下說一不二的實權霸主,他與齊桓公的身份跨歷史而吻合,這里明說齊桓公,實際是在提醒曹操:天下人寄予雄才大略者厚望,救死扶弱是霸主義不容辭的責任。救,方顯英雄本色;不救,將是奇恥大辱。但這些話只能使對方意會,而不能點破,點破將有要挾之嫌。于是作者急轉話鋒,另外立論從解救盛孝章的政治意義來闡述。首先肯定盛孝章是大丈夫中的豪杰壯士,在天下很有名望,天下的游說之士都借他的聲望抬高自己的身份。言外之意對于這么一個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如果不救他于水深火熱之中,對于實際職掌朝廷大權的雄才者來說,不僅是一種失職,同時會在天下人面前損失威信,招來恥辱。天下人會懷疑當今執政者沒有正氣,以至社會風氣墮落頹毀,那么孔子的交友之道也會被否認,而朱穆的“絕交論”從此會被人們認可。這對朝廷中實際執政的曹操來說不但是有損個人體面的事情,而且關系到為世人不齒的政治失策。《論語·季氏》記載了孔子說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就是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誠信、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善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朱穆《絕交論》是針對漢末道德淪喪、倫常淺薄的世態人情而譏笑交友之道的。孔融在這里是說像盛孝章這樣的人,在倒懸的危困中得不到救援,就沒有必要再談論孔子的交友之道,而要向朱穆那樣寫絕交論了。曹操與盛孝章曾經相識,即使交往不算深,也是朋友。曹操不但是盛孝章的朋友,而且是當世士人中的精神領袖。如果對盛孝章不予相救,就意味著世風徹底腐朽了,朋友之道就沒必要再提了。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夠派一介使者,帶一封信,招來盛孝章,不但救他于水火之中,而且還可以在當今世風日下的淪落中,弘揚交友之道,樹立交友正氣。這舉手之勞可以傳為萬世佳話,何樂而不為呢?話說到這個份上,曹操不得不救了。但是為了解除曹操冷靜后的疑心,以防萬一節外生枝的反復,作者又提醒曹操不要拘于盛孝章的個人小缺點而誤了他對當朝的政治大影響。
以齊桓公不能救邢亡的故事闡述身為霸主,有雄才大略者必有過人的膽識和遠見,能為天下招賢納士,不惜一切代價,由此論及營救盛孝章不過咫尺之書,舉手之勞,不僅可以解除盛孝章的苦難,還可以弘揚重才之道,可傳為千古佳話,以利害關系打動曹操之心。
第三段借典攻心。“當然難免有些年輕人毀謗指責盛孝章,但是他的好名聲傳遍天下,受到人們的一致贊美。”這里的年輕人指的就是孫權(此時的孫權不到三十歲)等人,作者擔憂曹操因孫權等人對盛孝章的毀謗,而不予相救,所以提前做了鋪墊。“盛孝章的好名聲傳遍了天下,好多游說各地的辯士都借盛孝章之名抬高自己的聲譽。你如今救了盛孝章,就贏得了天下的人心,天下賢士都會因為你愛護賢才而投到你的門下。”就像郭隗說的那個古代“喜愛駿馬的國君用五百黃金買了死馬的骨頭,目的不是讓死馬在路上跑,而是借它宣揚愛馬的好名聲,借以招來更多的好馬。”大家都知道“你現在極力挽救即將要傾覆的漢家江山,國家正當用人之際,當務之急是得到賢才良將的輔佐。救盛孝章正好表明你真心愛才立志求賢的決心,那么全國的人才會聞風而動紛紛聚結到你的身邊。因為人們喜好珠玉,所以寶珠即使生在江河中,美玉即使產在深山里,寶珠不長腳美玉不安腿,可它們卻能聚結到人的身邊。如果你真的愛惜人才,何患長著腿腳的人不跑來找你呢!”作者這里反復提醒對方,救盛孝章的政治影響非同小可,直接關系到個人的政治使命與朝廷的命運,這里立意很高,卓越而又有遠見。話說到這里不能光喊口號,要有事實作為依據,才能進一步的以理服人。“燕昭王為了表示對郭隗的尊重,不但厚遇而且尊他為師,并筑了黃金臺。雖說郭隗才不絕頂,但是憑借他的影響力,亮出了燕昭王的愛賢之心。才使得樂毅從魏國來到燕國,劇辛從趙國來到燕國,鄒衍從齊國來到燕國。”作者說到這里,沒有繼續敘說從此燕昭王雪恥報恨取得了轉折性重大勝利,創造了燕國的輝煌時代,也沒有敘述上述賢才對燕國的重大貢獻,這些歷史典故曹操自然知道,再多說便有居高狂妄之嫌,這里也是點到為止。接著來了個陳述性的反詰:“假如郭隗處于倒掛的危難之中,燕昭王不解救,假如郭隗淹死在河里燕昭王不打撈,天下的名士就會高翔遠走離燕國而去,沒有人會掉頭踏上去燕國的路。”這里的反詰句,是個假設句,不是史實,也不是實指。作者意思是說要想取得天下名士的信任,必須要有愛賢的實際行動,否則將會失掉人心。言外之意:不救盛孝章,就會失去天下賢才的信任,那么當此國家政治動蕩時期,國內各派政治力量都在爭奪人才,不招賢納士,其政治地位就得不到鞏固。這對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曹操來說,當然是一個重大失策了。但是此話不可直說,直說便有冒犯褻瀆之嫌,所以還是點到為止。
這篇文章從交友之道入手,以得賢之重闡述,從情感上一副豪爽熱腸動人心魄,從理論上一套治國策論奇崛卓越,安邦救友一舉兩得,攻心之術依情合理。
其藝術表現特征:立意高遠有如高屋建瓴而又點水不露,用典自如而舒卷捭闔。類比排偶,左右援引,大氣磅礴;反復贊嘆歌頌歷史上重用賢才、招納良俊的佳話,順理成章的點出營救盛孝章不但是招一個賢才,而是贏得天下之心的主題。說理透徹,言辭有度,醒人耳目,實為千古妙文。
上一篇:《遺黃瓊書·李固》全文賞析
下一篇:《出師表·諸葛亮》全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