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求同,愚者求異。
——《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
——在比利時〈晚報〉的署名文章》等文中引用
■解讀
“求同存異”,一直是中國在處理與其他國家不同看法、不同意見時的態(tài)度,周恩來總理1955年在萬隆會議時就提出這一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外交原則。習近平同志引用的這句話,雖然談的是推動中歐友好合作、加強平等對話和交流,但放在其他很多國家與地區(qū),也都是適用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各個國家的國情和發(fā)展階段不同,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都強求一致,眼里只有分歧、心里放大不同、行為放大對立,這不僅不利于凝聚共識、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甚至會造成無謂的誤解和沖突。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我們所處的,既是同舟共濟的時代,也是個性彰顯的時代,既是機遇前所未有的時代,也是挑戰(zhàn)前所未有的時代。有差異,卻異曲同工;有差異,也可以求同存異。只有本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態(tài)度去加強對話和溝通,尋求利益的“最大公約數(shù)”,才能共享機遇、共迎挑戰(zhàn)。
■原典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惔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春秋至兩漢﹞《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釋義
“智者求同,愚者求異”,為《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的化用。
《黃帝內(nèi)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分《靈樞》《素問》兩部分,通過黃帝和岐伯等人的對話、問答來闡述病機病理?!蛾庩枒蟠笳撈芳姓撌隽岁庩柕幕靖拍詈鸵?guī)律,并廣泛聯(lián)系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諸多征象,加以論證。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這句話雖然談的是養(yǎng)生之道,卻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古人探尋事物規(guī)律的思維方式,因此具有普遍意義。“察同”“察異”反映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察世界的方法,其結果也大不相同。智者察同,就會互相包容,求同存異,獲得共贏;愚者察異,就會制造矛盾,失道寡助,導致失敗。
上一篇:《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下用典名句
下一篇:《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廉政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