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白洋潮
張岱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后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庚辰八月,吊朱桓岳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簇簇無敢后光。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盡力一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左,龜山一擋,轟怒非常,砲碎龍湫,半空雪舞。看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蘇軾)能看到錢江潮,確是人生一大快事。
錢塘江口杭州灣是個典型的喇叭形河口,這是形成涌潮的基本條件。唐宋以后,由于錢江下游泥沙堆積,喇叭口逐漸外移,頸部也越伸越長,因此,原來在浦陽江、富春江匯入錢塘江的“三江”江面(今肖山市聞家堰一帶)可以看到潮。而到南宋周密的《觀潮》中,可在六和塔以下的江岸看潮,但到了張岱的時候,潮的中心已下移到海寧鹽官鎮一帶了。三江江面涌潮仍是有的,勢頭不大而已;因此人們稱為“暗漲潮”。
崇禎庚辰(1640)張岱偕友人在“海塘”看潮。這塘是自浦陽江口開始至永興閘,東連西興塘的一條石砌防潮大堤,全長八十公里,合稱海塘,歷代屢毀屢修,至今猶存。白洋江面在赭山以外。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在那兒和江北的四堡、七堡一帶,仍可看到浦潮的壯觀,其勢也不減于海寧鹽官。
周密所寫的《觀潮》,重在表現舊都的繁華和對舊俗的眷戀,實際上是“憶”;張岱這篇《白洋潮》雖也是憶,但卻是真正的“觀”。
塘上遠望,潮頭初現,確形似“一線”。當年楊萬里唱出了“江橫玉系腰”的詩句,也是寫遠姿。由于海潮上涌與下泄的江水撞擊的力分布不勻,因此潮頭參差錯落,潮水前后相逐,滾翻相迭。作者比作“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潮頭漸近時的動態確是喻得貼切。也有人比作“億萬條銀魚跳躍相逐”、“千萬頭攢動的天鵝”,都是從浪花的雪白與跳動這特點上描繪的。漸近時,潮頭看得清楚了,變高了,于是白鵝變成雪獅,不是驅趕,而是怒雷鞭之,寫得有聲有色。由于潮頭速度每秒可達十米,那直撲而下嚇人的氣勢喻為“雪獅蔽江而下”,絕無夸張,而尚嫌不足。臨近身邊時,那是作者無法形容的了。當大潮沖向江堤時,潮頭“勢欲拍岸而上”,令人驚懼,故而“走避塘下”,怕被怒濤卷去,可是那洶涌而來的潮水,涌到塘堤,“盡力一礴”,激射起數丈浪頭,噴濕人面。那呼嘯奔騰之氣,排山倒海之勢,撼天動地之威,頓時令人目眩心驚,魂飛魄散。作者把觀察的形容與描寫,親身的體驗與感受,交織起來寫,使“觀”形象而真切。
最后,作者提出一個疑問作結。其原因是,錢江原是從龕山、赭山間流過的,因此先輩們能在兩山間觀到“漱激而起”的潮。后來江流北移,兩山之間已成陸地,但江潮沖激的“曲流”現象依然存在,因此潮涌不會減弱。再者,由于杭州灣喇叭口外移,喇叭頸隨之伸長,海潮與江水沖撞點也同時下移。所以白洋潮要比兩山間的潮更大,海寧鹽宮在明朝也就成了觀潮勝地。張岱在描繪景物時不乏思考,讓人在文學欣賞的同時,作科學的思索。短短三百字簡直是一幅反映幾十里江面觀潮的長軸,技巧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上一篇:管同《登掃葉樓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