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游黃溪記
柳宗元
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shù),永最善。環(huán)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瀧泉,東至于黃溪東屯,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shù),黃溪最善。
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祠之上,兩山墻立,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巖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黃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可狀。其略若剖大甕,側(cè)立千尺,溪水積焉,黛蓄膏渟,來若白虹,沉沉無聲,有魚數(shù)百尾,方來會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斷齶。其下大石離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向立。自是又南數(shù)里,地皆一狀,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鏘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緩,有土田。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
傳者曰:“黃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號黃氏,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笔济L曰,“余黃虞之后也”,故號其女曰黃皇室主。黃與王聲相邇,而又有本,其所以傳言者益驗。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為有道,死乃俎豆之,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陰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歸為記,以啟后之好游者。
這篇文章的開頭一段用大筆勾勒出全國景觀形勝,北至山西,西至陜西,東至江浙,南至湖南,以山水而名聞天下的州郡數(shù)以百計,而以永州最美。在永州之中,以山水聞名于世的村落也數(shù)以百計,其中又以黃溪最美。由此可見,永州山水甲天下,黃溪山水甲永州。這種寫法,有如畫框漸縮,由大而小,最后突出中心一點;又象剝筍去殼,層層剝落,最后見出精華。經(jīng)過這段文字的濃縮,黃溪山水之美有如水落而石出,顯現(xiàn)出冠絕天下的奇姿異彩。后來歐陽修寫《醉翁亭記》就是采用這種寫法的,不過他只是從“環(huán)滁皆山”的小范圍寫起,沒有柳宗元這段文字的恢宏氣勢。
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先用一筆交代黃溪所處方位。黃溪距永州城東七十里,因其上有黃神祠而名黃溪。黃神祠自然也就是黃溪的第一景。黃神祠上,“兩山墻立,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兩山墻立”形容是山壁陡哨,“丹碧之華葉駢植”寫紅綠之色的花草樹木成對生長,“與山升降”寫奇花異樹隨著山勢上下遍植。短短十幾個字,已經(jīng)把黃神祠附近優(yōu)美的景物描述出來。不僅如此,崖峭巖窟之水中又“皆小石平布”,水清方能見石,此句又寫出了溪水的清澈之狀。丹碧交輝,清澈見底的山水和美麗的花草樹木映襯著一座黃神祠,這第一景已經(jīng)夠美了。第二景是初潭。此景在黃神祠上約八十步,需要涉水而過,所以謂之“揭水”。初潭之美,奇特秀麗,難以描摹形容。作者用人工剖開的大甕寫初潭的形狀,用畫眉來形容溪水之婉轉(zhuǎn),用膏脂來形容池水的溫潤,用“來若白虹”寫溪水入潭的景象,用“沉沉無聲”寫潭水之深寂,用“魚數(shù)百尾,方來會石下”寫潭水之清。真是幽深雅靜,把初潭寫絕了。第三景寫第二潭。它變初潭的優(yōu)雅為險怪,山石巍然,下臨激流,如口張齒露。其下則有巨石散列,可坐飲食。其中一石形似奇鳥,大如鴻鵠,紅頭黑翼,東向而立。單此一景,也足見黃溪石景之奇,天下罕見,暗與文章首段文意綰合。再往南走又是樹壯石瘦,水聲鏗鏘的第四景和山舒水緩的第五景。作者就這樣用一支靈巧的筆,或詳或略,或?qū)嵒蛱摚载S富的想象、生動的譬喻去描繪黃溪沿途風(fēng)光,真是步換景移,處處皆有特色。黃神祠景觀以其山勢奇美而取勝,初潭則以潭的形狀和水的清幽而叫絕,第二潭又以石頭的奇景異狀而擅場。對此,作者采用不同筆法,抓住特點描述,使之形態(tài)畢現(xiàn),風(fēng)姿紛呈,成功地寫出黃溪山水甲永州的奇美景色。
文章到此,已經(jīng)把黃溪的風(fēng)景寫完。然而在作者看來,黃溪之美決不僅僅在于它的自然景觀,還因為這里傳說是黃神住過的地方。于是不嫌冗長,在結(jié)尾處又介紹其人其事以及百姓為之立祠奉祀的活動。這段敘述表面看來和寫黃溪風(fēng)景無甚關(guān)系,實則是結(jié)尾的畫龍點睛之筆。因為他既與黃溪的得名有關(guān),他的祠廟又是黃溪人文景觀之一。這樣奇異的山水與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合而為一,使黃溪成為兼具山水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美的風(fēng)景勝地。這樣寫也使文章更全面、更富有文化色彩。
上一篇:陸游《游金山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雷逵《游齊山華蓋洞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