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勢 《孫子兵法》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本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注釋〕 治眾: 管理眾多士卒。
分數: 原指辨別數量,此指軍隊各級的組織編制。古代軍隊分級管理,軍旅卒伍人數有一定的規定。如百人為卒、五人為伍。
斗眾: 指揮眾多士兵戰斗。
形名: 事物的形體和名稱。這里指軍隊指揮的方式方法。
奇正: 古代兵法術語。作戰以對陣交鋒為正,設伏掩襲為奇;交戰以正面主攻為正,機動部隊側翼、突襲為奇。
所加: 所向。
碫: 磨刀石,泛指石。
虛實: 指兵力的分散和集中。
正合: 主攻部隊與敵正面交戰。
以奇勝: 用機動部隊取勝。
四時: 四季。
五聲: 五個音階,宮、商、角、徵、羽。
五色: 青、赤、黃、白、黑。
五味: 酸、甜、苦、辛、咸。
戰勢: 作戰的態勢。
相生: 相互轉化。
疾: 急劇而猛烈。
勢也: 是水勢造成的。
毀折: 斃命,指鷙鳥捕殺小動物。
節也: 節奏快的緣故。
險: 疾速而迅猛。
短: 短促。
彍弩: 拉滿的弓弩。
發機: 扣動弩機。
紛紛紜紜: 雜亂的樣子。
斗亂而不可亂也: 戰斗雖亂而自己不可被搞亂。
渾渾沌沌: 形狀模糊不清。
形圓: 陣形嚴整。
亂生于治: 敵方混亂是由于我方的紀律嚴明造成的。
數: 軍隊編制。
動敵: 調動敵人。
形之: 顯露自己軍隊之形,即采用誘敵之法。
從: 信從。
予之: 給予好處。
待: 等待、守候。
責: 要求。
擇人: 放棄對人的要求。擇,通“釋”,放棄。
任勢: 依靠勢。
戰: 使……作戰。
安: 平置。
危: 傾側。
善戰人: 善于使人戰斗。
勢也: 是態勢的效能。
(燕永成)
〔鑒賞〕 勢,是物質在運動中所產生的一股潛在力量,說得具體些,又有態勢、氣勢、聲勢等各種各樣的勢。形與勢密切相關。軍隊的形,表現為它存在的狀態;軍隊的勢,表現為它對敵沖擊的能量。形相對來說比較靜止,而勢一定要在運動中才能體現。孫子在《軍形》篇中談了許多如何加強和運用軍隊的形去戰勝敵人的問題,接著就在《兵勢》中闡述如何造成和運用軍隊的勢,去贏得對敵戰爭的勝利。
在對敵戰爭中造成軍隊強大的勢,孫子指出,可以有多種方法: 其一,用“分數”即組織編制去治理眾多的軍隊,這樣就在數量上造成對敵的優勢;其二,用“形名”即隊形名號的變化去指揮眾多的軍隊,這樣全軍動作整齊,擰成一股繩,對敵又造成一種威脅之勢;其三,用“奇正”即把軍隊分成正兵和奇兵兩部分,這樣在進攻或防守時可造成對敵的夾擊之勢,使敵人難以防備;其四,用“虛實”即避實擊虛的辦法,造成對敵戰爭中的以石擊卵之勢而獲取勝利。孫子列舉這四種辦法,說明造勢技巧的多樣以及它在軍隊作戰中的重要性。
上述軍隊作戰中造勢的方法,以“奇正”之法運用得最為普遍,其效果也最顯著,因而孫子著重介紹奇正之法的要領及其特點。奇正之法就是在作戰時“以正合,以奇勝”,即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出其不意地偷襲而取勝。孫子特別強調要“善出奇”,奇兵的出擊,其路線、時間、兵種、方式可以變化無窮。同時,正兵和奇兵還可以互相變換,“奇正相生”,這樣更能使敵人無法防備,措手不及而陷于失敗。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如戰國時代的秦趙長平之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進攻法國的馬其諾防線,都以運用奇兵在側面偷襲而取得重大的戰果。
造成對敵進攻強大的勢之后,還要注意攻擊的節奏。“勢”和“節”這兩方面應該密切配合,方能產生奇效。孫子認為,英明的指揮者安排他的作戰計劃,經常是“其勢險,其節短”。造成“勢險”的方法可以占領制高點,集結眾多的軍隊,使用最猛烈的武器,采取出其不意的突襲方式,等等;“節短”就是間隔的時間短,要連續地對敵人發起攻擊,使其沒有喘息和重振旗鼓的機會。“勢險節短”的進攻,往往能給對方以巨大的殺傷和沉重的打擊。
軍隊在戰爭中的勝敵之勢是在運動中形成的,因此,時時處處都要保持這股勢,想方設法造成這種勢。孫子列舉“紛紛紜紜”和“渾渾沌沌”兩種陣法,指出由于它們組織嚴密,是“不可亂”和“不可敗”的,因而造成堅強的攻守之勢。孫子諄諄告誡: 由于“數”即組織指揮的技術問題,治可以生出亂;由于“勢”即態勢的變化,勇可以變成怯;由于“形”即實力的消耗,強可以變成弱。只有示敵人以利而誘使其出動,再在道路上以伏卒等待,才能造成一種突襲之勢而將敵殲滅。孫子對于勢的營造、保持和變化,真談得頭頭是道。
戰爭中靠人還是靠勢,兩者哪一個重要?孫子認為,主要應該依靠運動中造成的勢,而不要對人求全責備。但是,勢要由人去設計制造的,故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最好的方法是“擇人而任勢”,即選擇優秀人才去造作和利用可勝之勢。孫子這種既要“任勢”又要“擇人”的觀點是相當全面的: 在軍事戰爭中要選擇優秀的指揮員和戰斗員,在商業競爭中要選擇優秀的管理和營銷人員,在體育競賽中要選擇優秀的教練員、運動員。只有這樣,才能在軍事、商業、體育等方面造成對競爭者的必勝之勢。
關于“勢”的理論是孫子戰略戰術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造勢和任勢是孫子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本篇用了許多淺顯的比喻,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引人入勝。
上一篇:荊浩《筆法記》原文及賞析
下一篇:《荀子·不茍》篇原文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