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國內(nèi)沒有自由可為之戰(zhàn)斗,
就該為鄰人的自由而戰(zhàn);
讓希臘羅馬的榮耀縈繞心頭,
既辛勞又賠性命也心甘。
為人類求正義是騎士的宏圖,
總能按騎士方式獲得酬謝;
為自由而戰(zhàn)吧,在一切可能之處,
未戰(zhàn)死未絞死,就該封爵。
(飛白譯)
【賞析】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八行,卻投射出了詩人拜倫的全部人格力量: 他的熱情奔放的個性、為自由而戰(zhàn)的激情、貴族主義的孤傲和對英國社會的蔑視。貴族出身的拜倫,心頭高懸的是騎士的榮譽、理想。早在童年時代,拜倫就表現(xiàn)出了俠肝義膽。在哈羅公學讀書時,他曾問過一個恃強凌弱的惡少:“你想打這小家伙多少鞭?”“你問這干什么?”“因為,如果你不反對,我愿意為他領受一半。”這種愿為他人獻身的精神以后就發(fā)展為愿為全人類的自由獻身的堅定信念。1811—1812年,英國爆發(fā)了工人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1812年春,英國議會制定“編織機法案”,規(guī)定凡破壞機器者一律處死。2月27日,拜倫第一次以上議院議員身份在上議院發(fā)表演說,為破壞機器的盧德派人辯護,尖銳抨擊政府當局的血腥鎮(zhèn)壓政策。隨后又在報紙上發(fā)表《“編織機法案”編制者頌》一詩。4月21日,拜倫第二次在國會發(fā)表演說,猛烈抨擊英國政府對愛爾蘭的壓迫和奴役政策。拜倫的這些自由言行,使英國統(tǒng)治集團恨之入骨。當局利用詩人離婚一案,極盡造謠誹謗之能事,輿論的譴責雪崩似的壓頂而來。拜倫不得不懷著憤怒的心情離開祖國,活著的時候再也沒有回來。正是從這一刻起,拜倫走向真正偉大境界的歲月開始了。他成了一名真正的“為人類求正義”的騎士。1816年他來到意大利,積極參與燒炭黨人反抗奧地利統(tǒng)治的革命活動,為黨人草擬革命傳單、宣言等文件。奧地利當局視他為眼中釘,派警察對他盯梢,甚至雇了刺客準備暗殺他。但拜倫毫不畏懼,他說:“我們姓拜倫的都死得很早,但只要活著,我們的口號就是,向前……我算什么?……重要的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百萬個人,而是自由的精神……”在燒炭黨人組織的革命起義失敗后,他又于1823年顛沛流離到希臘,投身于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蘇丹的強權統(tǒng)治。他把變賣國內(nèi)莊園所得的款項和稿費積蓄都拿出來支援希臘的獨立事業(yè),并擔任了希臘獨立軍一個方面軍的總司令,親自指揮作戰(zhàn),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終于以行動實踐了詩中的誓言:“為鄰人的自由而戰(zhàn)”“既辛勞又賠性命也心甘”。
(張德明)
上一篇:《蒼蠅 [西班牙]安·馬查多》讀后感
下一篇:《苦悶 [瑞典]拉格爾克維斯特》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