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你覺得春天或夏天僅僅像一陣微風。
漂流的佛羅里達海藻有時在夏天開花
春夜里一只鵜鶘朝著荷蘭飛去。
(北島 譯)
【賞析】
這首詩歌題名《出海》,選取的是海員出海時的瞬間印象,用三句散文化的語言寫成的。這首短詩也鮮明地體現了馬丁松詩歌的特點: 快速的聯想、豐富的想象、易于激動的感情和可愛的幽默感。
對于海員們來說,大海就是他們的家園,就是他們獲得生存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來源,就是他們的工作場所,對他們來說,大海就意味著一切。而出海就是這一切的開始,一切的生存,一切的生活,一切的明天,一切的未來,一切的希望,所有的一切都系于這個起點。未來的征程無論是陽光明媚或是風雨飄搖,既然選擇了海員的生活,就得堅定地選擇面對,這才是海員們的氣概,而這一切都是從出海這條起跑線開始的。大海變幻莫測,未來也無法預知,與其陷入悲傷怨艾,不如主動迎接挑戰和希望,前面或許駭浪滔天,但只要自信面對,只要心中充滿希望,那么所有的艱難險阻在堅定樂觀的信念面前,都如同微風拂面。
詩人曾經做過六年海員,他的這段海員經歷和詩人身份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完全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一般海員們都能體會到的那種對明天、對希望、對未來的憧憬和夢想;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詩人在寫作這首詩歌的時候,他是用自己的全部經歷和生命體驗去寫作的,詩人和海員這兩個身份已經在他身上完全融合為一體,不能分開絲毫。創作時詩人的思緒瞬息萬變,甚至可以說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貌似簡單的一句詩,卻也包涵了豐富的內容。作者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把思維的觸角充分延伸,第二句詩中描繪的平常的海洋景象卻聯通了時間、空間兩個領域,“夏天”是時間,“佛羅里達”是空間,時空經緯織成的網絡在“海藻”處聯結,從而造成了一種上下左右四散彌漫的立體感。而“漂流的”、“有時”這兩個限定詞也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漂流”表現了海藻處在海洋上的狀態,海上無風三尺浪,海藻當然也會如浮萍一樣隨波逐流;而“有時”把連續的時間分割成了不同的時段。這兩個限定詞的同時使用,既有潮起潮落,也有時斷時續,這就割斷了空間和時間的整體連續,在一個強大封閉的立體時空體內,造成了一種分割和不定的狀態,這又增強了詩歌的流動感。而且,那有時在夏天開花的佛羅里達海藻,是否也像無根的浮萍一樣飄浮不定、居無定所,從而是海員生活狀態的一種象征或暗示呢?
“春夜里一只鵜鶘朝著荷蘭飛去”中提及的“鵜鶘”,善于游泳和捕魚,喜群居。這種習性不正與海員相近嗎?黎明到來前的春夜里,那一只鵜鶘,是離群的孤雁,是孤獨的棄兒,是黑夜的精靈。這個精靈在春天的夜色里,向往著前方,向往著明天,向著荷蘭這個充滿了風車、郁金香的美好國度飛去。
從整體來看,詩歌第一行寫的是海員出海之前的感覺,或者說是一種心理預期、心理狀態;而二、三兩行,寫的是出海之后的海景,“海藻”也好,“鵜鶘”也好,都是海員出海時經常碰到的海景,是實景??梢哉f,第一行是虛寫,第二、第三兩行是實寫,整首詩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周紅兵)
上一篇:《出售的繆斯 [法國]波德萊爾》讀后感
下一篇:《列車旅程 [澳大利亞]賴特》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