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30—
【介紹】:
被譽為蕭伯納之后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當代西方荒誕派戲劇的杰
出代表。品特生于英國倫敦東區,是一個猶太裁縫師的獨生子,曾短期就讀于皇家藝術學院,因戲劇見解和學院中的師生不同而退學。年輕時他出版過詩歌,還加入過劇團到愛爾蘭及英國各地巡回演出,1957年開始他的創作生涯。品特戲劇題材多樣化,寫作技巧富有創意,而且語言和“靜默”的運用耐人尋味,使他成為當代世界戲劇大師。他的重要作品包括《生日晚會》(The Birthday Party,1957)、《送菜升降機》(The Dumb Waiter,1957)、《看房人》(The Caretaker,1959)、《展銷會》(The Collection,1961)、《情人》(The Lover,1963)、《回家》(The Homecoming,1964)、《老時光》(Old Times,1971)、《無人區》(No Man's Land,1975)、《背叛》(Betrayal,1980)、《家庭的聲音》(Family Voices,1980)、《出路》(One for the Road,1984)、《晚會時間》(Party Time,1991)、《從灰燼至灰燼》(Ashes to Ashes,1996)和《慶典》(Celebration,1999)等。品特深受貝克特與尤奈斯庫等荒誕派戲劇大師理念的影響,他的劇中人物常常身份不明或言行舉止缺乏明顯動機,清晰的情節以及傳統的結尾在他的劇作中較為少見。他的作品大多數強調“威脅”的普遍性———不管是內在或外來的威脅,以及現代社會中“溝通”的困難或其不可能。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意象是一個房間及其四面墻———前者象征劇中人物所能獲得的最小限度的庇護與安全,而后者則代表這些人物所受的限制或壓迫。品特的語言富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短小精悍,善用停頓和空白,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后來批評家把所有這些特點總結為“品特風格”(Pinteresque)。同時品特還常常在作品中巧妙設計多種喜劇情節,將威脅的核心置于遍布戲謔荒誕的氛圍中,因此品特風格的戲劇也被稱為“威脅喜劇”(menacing comedy)。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品特劇作中的現實成分逐漸增強,創作風格開始從荒誕派向政治戲劇過渡。2005年,他正式對外宣布終止自己的劇作生涯,集中精力從事政治活動。品特一生獲獎無數,其中包括莎士比亞獎、歐洲文學大獎、皮蘭德婁獎、大衛·科恩大不列顛文學獎以及莫里哀終身成就獎。此外,他還擁有十四所大學的榮譽學位。
上一篇:《吉辛,喬治》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哈代,托馬斯》作家人物簡介